節目收看說明

本節目除可衛星收看外,也可透過網路收看, 文人政事線上直播收看!!(請根據播出時間收看)

第416集 楊識宏抽象表現意識流 複調詩學融合東西(2015/2/4)

抽象表現主義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以紐約為中心的藝術運動。藝術家不描繪具象,而是透過色彩與造型來表達主觀的的情緒想法。旅居紐約三十多年的藝術家楊識宏,是華裔人士投入抽象畫歷程中,深具影響力的人。




 





他正在畫的,是2011年發展的「意識流」系列中的一幅,有著鮮明的運動感和氣流;而水墨般的流動筆觸,蘊含他潛意識中的東方詩學,因此名為意識流。

作品物換星移,楊識宏的心境隨著時間轉變。就像他的繪畫風格,從具象到抽象,從油畫到水墨。回想當初1979年移民美國時,他可是抱著一顆嚮往西方文明的心前去。而且經常寫文章,在藝術雜誌上刊登他的見聞。

他的文章不只影響台灣藝術家,後來集結成一本「現代美術新潮」,介紹西方各種藝術概念,這本書更大大影響了對岸青年。

楊識宏在封閉時代率先將西方藝術思潮譯介到東方,但在逐年資訊化的世界中,藝術已無國界。他自己也重新認識中華文化,因此有了不一樣的創作表現。

楊識宏融合東方美學的現代抽象,受到西方藝術圈和媒體的青睞,也曾獲得紐約州州長頒發「傑出亞裔藝術家獎」。現在他美國、台灣兩邊跑,異鄉和異文化繼續交織。

楊識宏不只愛畫,也喜歡攝影,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許多藝文界的前輩友人,都曾是他鏡頭捕捉的對象。而他對電影、文學和音樂,多方面的興趣,自然充實匯聚了他的美學養分。因此他建議想靠繪畫出名的人,不要太刻意去想方法。

蔡詩萍、藝術家 楊識宏










三十歲到紐約,楊識宏當年的美國夢在築夢踏實中功成名就,但他潛意識中的東方涵養,也逐漸開枝散葉,東西交流,有如水到渠成。藝術家楊識宏在「文人政事」分享他的藝術。

第415集 夏惠汶實踐愛得不累 開平讓孩子順性發展(2015/1/28)

還沒到用餐時間,廚房已經是一陣鍋碗瓢鏟鏗鏗鏘鏘,大鍋菜、燉雞湯還有咖哩飯,菜香味兒讓人聞著聞著肚子又餓了。這裡是台灣第一所專門研究吃的教育機構,開平餐飲學校。

二年級的徐大盛,國中時期不愛唸書,在傳統教育體制下,不算是好孩子,但他熱衷料理,只是缺了師父領進門。來到開平之前徐大盛連拿菜刀都不會,經過兩年訓練,刀工已經不在話下,還能獨當一面辦桌孝敬爸媽,他說覺得自己選對了路,但他不知道的是,鋪這條路的人,可是花了十七年重建。

 








民國七十九年,人稱夏伯的夏惠汶,被逼著接下開平這間家業,他想創新,他想改革,他想突破窠臼,他想讓師生、親子「愛得不累」,該怎麼做?夏伯說,要從順性、放手開始做起。

為了讓孩子適才適性,他取消教科書,不設訓導處,也沒有導師,七、八十條校規被夏惠汶刪到只剩三條,這些前衛改變在不知情的家長,和世俗的眼光下,是一種胡搞。

要一群年少輕狂的高中生,自發性負責任,聽起來有些高估,但這不是夏惠汶天馬行空的理想國,而是每一個開平學生都有的共識。

每個禮拜三,開平全校師生集合在操場,進行一場開放式的對談,不論對老師教學有意見,還是學校制度不滿意,或者看某位同學不順眼,通通可以攤開來講,如此露骨又直白的溝通模式,難免爆發衝突,但是夏惠汶從不插手,他要讓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從衝突中自己去找到平衡。

年過耳順的夏惠汶,不只教育十五、六歲的孩子,他也教育為人父母的家長們。每週開課的親子關係,夏惠汶的角色像是一個媒介,他用問問題不給答案的方式,讓父母們釋放內心的解答。

蔡詩萍、開平創辦人 夏惠汶

 

眼前開口閉口強調關係的頑童校長,一手把開平從三流學校拉上主廚搖籃的位置,夏惠汶說,他在做的是一個翻鍋動作,讓每一個進入開平的孩子,都能均勻受熱,成為一桌好菜。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夏惠汶在「文人政事」分享「愛得不累,適性發展」。

第414集 劉明凱篆刻不執著表象 自在悠遊文圖刀工(2015/1/21)

篆刻,簡單說就是用篆書刻成的印章,從古至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是一種實用的藝術品。它結合了書法、章法和刀法,既有著書法筆意,又有優美的構圖和雕刻神韻,難怪篆刻家可以在方寸之間,展現氣象萬千。

這些作品都是出自氣動工具工程師劉明凱,他從十八歲起接觸篆刻,跟很多人一樣,第一次刻,就是刻自己的名字。











在台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的展場,展出他二十多年來的六百多件篆刻。其中有兩套心經大作,一個是以甲骨文為體的心經,另一套則綜合歷代流派,展現五十四種線條、形貌各異的文圖刀工。

隨著年齡見識增長,人的心境也會轉變,劉明凱的篆刻現在少了傳統框架,他喜歡順著自己的意來刻。

他的創作已不拘字體表象,而是著重字句內涵,甲骨文和鳥蟲篆是他的最愛。篆刻對劉明凱來說,就像寫書法般流暢;而取材從不同石塊,玩到近來喜歡捏陶的溫潤感。

由於一般人總在蓋印章時才想到篆刻,他故意把篆刻放大,做成陶版,讓人不要忽視它的方寸之美。

蔡詩萍、篆刻家 劉明凱

 









有時劉明凱心血來潮,也會把寶貝女兒當成創作主題,成為專屬的人像刻印。篆刻藝術對他來說,不只在方寸之間,已經融入日常生活。篆刻家劉明凱在「文人政事」分享在方寸世界自在篆刻。

第413集 林玉婷將生活食物化 玩味熟悉的陌生感(2015/1/14)

看見蛋糕,是否就挑動了你的味蕾和歡樂的記憶?就像甜蜜的家一樣,讓人眷戀。藝術家林玉婷將兩者結合,做成一系列的「蛋糕房子」。這些房子是以民國五十至七十年代,也就是她較熟悉的台灣常民住宅特色為元素,讓人重新感受觀察所處的生活環境。

林玉婷是南部人,對透天厝當然是很熟悉,所以做的房子大多是透天的,但鐵窗可是大家共同的視覺經驗,頂樓加蓋、水塔、植栽、鴿舍等等,看在眼裡的確會讓人聯想現實中的場景,作品於是有了溝通效果。

蛋糕系列像一座城市,房子越來越多,但視線從中心往外推移,一塊塊顏色繽紛可口的蛋糕,變成小小的蛋塔,冷不防的變了調。











林玉婷喜歡用大家熟知的食物當媒介與人溝通,這件作品「零食遠足」,可是童年最美好的遠足記憶。她選了童年常吃的餅乾零嘴,用矽膠翻膜成了樣品食物,排出一路和同學們只顧吃吃喝喝、幾乎忘了去過那些觀光景點的遠足路線圖。

有人問林玉婷,為何不用真食物來做,她說是想留住剎那永恆。

林玉婷進駐台南321巷藝術聚落,每天在這裡創作生活,安定的像她的家,難能可貴的是這些老屋群歷經三個時代變遷後,依舊被保留下來。老樹盤根、花木扶疏,紅門紅磚、黑瓦屋頂,景致很優美,讓她忍不住畫出來跟大家分享。

蔡詩萍、藝術家 林玉婷

 









林玉婷在創作中,總是對日常生活抱持著異常且戀物的觀察。她說她「想創造出某種風景,讓人興致勃勃地玩味來自生活的蛛絲馬跡,從習以為常的小細節,體會到一種熟悉的陌生感,也藉著這個奇妙的相遇,讓我們有可能再次往返某個地方,產生新的意義與聯結。」藝術家林玉婷在「文人政事」分享她在台南321巷藝術聚落的駐村創作。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