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收看說明

本節目除可衛星收看外,也可透過網路收看, 文人政事線上直播收看!!(請根據播出時間收看)

第324集 鳳甲典藏刺繡珍寶 邱再興成就世界之最(2013/5/1)

不論是東方水墨,或西洋油畫,這一幅幅名家之作,如果告訴您,它們不是真的水墨,也不是真的油畫,相信您一定很好奇。

宋代開始的繡畫,結合了中國書畫的意境和刺繡的精巧,發展出獨特的藝術。經過中國四大名繡:湘、蘇、蜀、粵,自清朝以來的針法研發,使得近代繡畫成果豐富。功力了得的繡師以針代筆,以線代墨的仿繡名家畫作。把墨韻、印章,或西洋油畫的肌裡表現的維妙維肖,幾乎讓人分不清是畫還是繡。












鳳甲美術館董事長邱再興,是台灣半導體業的開路先鋒,對藝術一直很有興趣,他在1989年開始接觸刺繡,後來到蘇州刺繡博物館參觀,得知館藏因為天安門事件、員工無法再靠公家養,必須賣掉籌錢,於是他在一夜之間,做了一生重大決定。

不只蘇州,湖南湘繡博物館也有類似情形,除了不便買賣的毛澤東像以外,邱再興同樣能買就買,也因此避免刺繡國寶四散各國的命運。邱再興當時還很有先見之明的委託不再有公家飯可吃的繡師,繼續繡。

如今累積五百多件珍貴刺繡,都收藏在台灣鳳甲美術館恆溫恆濕的環境中。連原本不便收的毛澤東像後來還是收藏了,加上時代產物的文革畫,這裡成為刺繡珍品最集中的世界之最。

繡外畫中展場的西洋經典,則帶我們看到很有立體感的清代仿真繡,以及1930年代創造的亂針鏽法,以長短不一、方向不同且互相交叉的針法,分層、加色的讓西洋畫的色彩肌理更為豐富。

蔡詩萍、鳳甲美術館董事長 邱再興



走一趟鳳甲美術館,如同讀了一部近代中國刺繡史,「文人政事」讓鳳甲美術館董事長邱再興與您分享他的藝術收藏。

◆ 鳳甲美術館 

第323集 以袖珍藝術記錄文化 蔡旺達做東方娃娃屋(2013/4/24)

可愛的袖珍娃娃屋,是流傳歐洲四百年的傳統藝術,即使有現成的材料包,也要有很大的耐心去完成。可貴的是,台灣袖珍創作者蔡旺達,有別於一般玩家,他做出屬於台灣的袖珍屋,保留住傳統文化。

像擁有百年歷史的陽春中藥行,擬真的彷彿讓人可以聞到味道,不論是藥台上抓出的藥方、寫滿藥材名稱的抽屜,或是藥櫃上的玻璃罐,都栩栩如生。即使沒有主人和主顧,但因有客人隨意放的雨傘、包包,反倒引人聯想。這間袖珍陽春中藥行花了他半年時間,平均每天做十五、十六個小時。

 

以前不像現在可以用雷射切割,在純手工土法煉鋼年代完成的作品,蔡旺達是格外有感情,所以中藥房和另一件神明廳,他都捨不得賣。

一比十二是西洋袖珍最基本的要件。袖珍屋擬真的家具,都要先量出精準的尺寸,依實體縮小到十二分之一。

蔡旺達勇於嘗試,一般製作植物都用樹脂,他想到用電線纏繞分枝,再上色。就和別人不一樣。為了做出電視效果,他想到MP4。這一試果真做出能手控播出的迷你電視。在台灣的袖珍同好,多是業餘的,不像他這樣專職又一手包辦。

袖珍藝術在歐美分工精細,但台灣仍是小眾市場,收藏也不普遍,而中年轉業的蔡旺達因為專職,又想追求完美,所以走袖珍藝術這條路,格外要有毅力忍受孤獨。

蔡詩萍、袖珍藝術家 蔡旺達

 










作為國內第一位以袖珍藝術形式,呈現傳統文化的人,蔡旺達除了興趣,經營「袖珍工房」更多了一份責任。「文人政事」帶您一瞧袖珍藝術家蔡旺達在方寸之間揮灑精緻手藝。

第322集 在世界盡頭遇見臺灣 清大羅聿單車訪僑胞(2013/4/17)

羅聿,清華大學數學系學生,剛結束瑞典交換學生的身分,他獨自挑戰瑞典北極圈的單車之旅,並以文字、影像記錄華僑的生命故事。

心中的計畫成形後,那時還在瑞典的羅聿,利用課餘,在校從事資源回收,到修車店打工,籌措旅費,同時透過網路視訊,申請清大的逐夢獎學金。一個人在異國挑戰北極圈的單車旅行,事前的行囊準備可馬虎不得。












羅聿將自己的單車行計畫稱為「在世界盡頭遇見臺灣」,他從瑞典的林雪平市出發,經過斯德哥爾摩,一路向北騎,目標是北極圈內、瑞典邊境的城鎮卡雷蘇安多,總共花了五十天,騎了2388公里,拜訪了二十多位華僑,替他們寫生命故事。

用影片記錄下這段跨國婚姻夫妻之間的客語對話,羅聿感到親切又特別,透過這對夫妻的牽線,他在瑞典找到更多的華僑。拜訪過程中,羅聿發現這些在瑞典落地生根的華僑,其實早融入了當地的生活,就連演奏當地的民俗樂器都十分拿手。

一個人的異國單車行,不僅孤單,面對困難時也得獨自面對,但好險羅聿一路上貴人不少,總有人伸出援手。旅途中,將近十五天處於人煙稀少的北極圈,氣候變化劇烈,加上夏季的永晝,對單車騎士來說是一大挑戰。羅聿說,一路上不是沒有過放棄的念頭,親朋好友的精神支持,是他繼續完成夢想的最大動力。

蔡詩萍、清大研究生 羅聿

 










或許不少人認為,北極圈單車行是件瘋狂的事,但羅聿用年輕人的熱情順利完成計畫,跨進世界盡頭,帶回北極圈華僑的奮鬥故事,「文人政事」與您分享清華大學研究生羅聿的單車足跡。

第321集 用大雅小麥做陶 趙家窯發揮在地特色(2013/4/10)

台中大雅鄉野間,這一大片麥浪隨風搖動,好像在召喚旅人觀賞。這一排陶瓷風鈴是趙家窯的主人燒製的,鮮艷的彩繪在麥田中搖曳,好一幅美麗的農村景像。













從小生長在木器工藝世家的趙勝傑和兩位弟弟趙勝湧和趙崇源。從小就耳濡目染,念書也都選讀美工科,因此為後來選定的陶藝創作打下扎實的基礎。三兄弟就各自專長分工合作,爸媽就幫忙做些整理麥稈、掛曬麥稈等內勤雜務。全家人凝聚一心,忙得很充實。

將麥稈灰燼調入釉藥窯燒,就會呈現石英的光澤,讓趙家窯燒出獨一無二的陶藝,這些充滿創意的生活陶,總能吸引人想買回去珍藏。

蔡詩萍、藝術家 趙勝傑



在地化才有差異性,趙家窯將文化融入創意,他們的窯場,也成為大雅「小麥文化節」的一大亮點。在辦麥田的體驗活動,讓大小朋友自己DIY做陶彩繪,成為藝術生活化的典範。「文人政事」讓藝術家趙勝傑帶您一探趙家窯。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