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收看說明

本節目除可衛星收看外,也可透過網路收看, 文人政事線上直播收看!!(請根據播出時間收看)

顯示具有 當代藝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當代藝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第492集 傳統消化再創新 李錫奇跨越媒材自成一格(105/7/20)

創作超過一甲子,兩岸知名的藝術家李錫奇長年優游於版畫、漆畫、書法等跨領域藝術,風格多變。在現代與傳統、東西方交會處自由來去,經常被稱為畫壇變調鳥。

要回溯這位創作力驚人的藝術家,不能忽略他金門人的背景。

 








「鬱黑系列」中,深沉渾厚的黑,是他對戰亂殘酷、家毀親亡,濃得化不開的痛因緣際會滯留1950年代後期的台北,卻讓他趕上沸沸揚揚的藝術運動。組織現代版畫會,加入東方畫會,多次獲得美展大獎,增強他對繪畫的信心。

什麼是本位?李錫奇從中國老建築汲取靈感,也將觸角伸向庶民休閒骰子、七巧板,突破規制,突顯方圓美感,平易近人,也很現代。

正如他的版畫作品中,粗黑線條交錯之下,透著斑駁滄桑美感,是熱度和顏料意外產生的效果。

金色、紅色、黑色的生漆在大範圍內,堆疊出浮雕、斑斕的視覺效果,搶眼、大器。漆畫,是李錫奇的另一代表,1990年湖北荊州美術館的漆器藝術啟發他的靈感,之後他又自成一格,且渾然天成。就連盛行幾千年的東方古老藝術水墨畫,他照樣能出人意表。

蔡詩萍、當代藝術家 李錫奇

 
李錫奇之所以傑出,不被歷史洪流所淹沒,正是他不因年齡增長,保持永遠鮮活的敏感,勇於開創,也讓他變調鳥的稱號名不虛傳。當代藝術家李錫奇在「文人政事」分享剖析他自成一格的跨媒材創作。

第477集 從憤青到自在優游 楊茂林回顧藝術發言(105/4/6)

形容自己孤僻、怪異、優雅、憨直,卻愛光鮮亮麗,熱情創作的楊茂林,用不同的魚類剖析自己多重的內在性格。其實走到中年階段的他,此時正優游自己的人生中,如魚得水,只是回溯他的藝術歷程,也曾和許多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一樣,對社會發出怒吼批判。




一張張肌肉壯碩、激烈撞擊的人物造型,是八○年代青年藝術家楊茂林反映解嚴後,民眾力量的崛起。連續幾個以歷史事件為主題的圖像,則是九○年代楊茂林重新詮釋,述說台灣一再受外來強權壓迫的變遷。

1999年楊茂林開始熱衷將卡通漫畫中的角色,以無厘頭惡搞的拼貼手法,結合情色意象呈現台灣鹹濕文化與低俗品味。不過,2002年起,楊茂林以「封神之前戲—請眾仙3」為自己開啟立體雕塑創作大門。

把大家熟悉的無敵鐵金剛、超人通通神格化,楊茂林結合不同媒材,讓卡漫人物成了拯救眾生的神佛,張力十足也充滿救贖。

不過,長年以卡漫探討台灣社會文化後,2015年開始,楊茂林的作品中卡漫人物退位,他轉而關注自我本身。

各種銅雕魚體嵌入琉璃罩,打開琉璃罩,裡頭是懷中抱著小狗的桃樂絲。圍繞「綠野仙蹤」的主題,隨著裡頭的主角人物—機器人、稻草人,在隱幽微光中進行一段段奇幻冒險旅程。

蔡詩萍、藝術家 楊茂林










楊茂林從激進批判的的憤青,走到內斂詼諧,現在又帶點浪漫情懷的中年,每個階段的人生態度不同,不變的是,對藝術創作的迫切渴望。藝術家楊茂林透過「文人政事」回顧他的藝術創作歷程。

第474集 優游當代藝術 曾文泉美學生命處處體現(105/3/16)

身為台灣當代獨立策展人曾文泉的家中,就如同一間坐落山中的藝廊,以白色為主的室內空間,每一角落都像一個舞台,而主角則是每一件當代藝術收藏品。

收藏藝術品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曾文泉對家中每一個擺設如數家珍。大廳入口陳列的是有張外國臉孔,卻有個中文名字的藝術家謝素梅作品「東西南北」,客廳牆上掛的是知名錄影裝置藝術家陳界仁,對台灣遭受西方殖民形式歷程的控訴「凌遲考」,二樓角落是旅法中國藝術家黃永砯的作品「大限」,繽紛精緻的陶瓷大碗內,擺放著保存期限九十七年,象徵「西方社會」的垃圾食品。

 



牆上的五幅黑白照片,是當代藝術重要人物謝德慶1980年代的作品「一年計畫」,距離現在已好幾十年了。

一年當中,有五六個月都在國外,流連歐美亞各地美術館、畫廊,佇足大大小小展覽中,與藝術家們深入對談交流,曾文泉就像好讀的學生,熱情擁抱當代藝術,吸取養分,也化為文字與人分享。

細細訴說旅行中,與藝術相關的體驗、有趣的見聞,也將累積的美學落實生活,精準收藏眼光,最重要是,要符合「當代」的精神。

蔡詩萍、曾文泉

 

最近正打算以「八國聯軍」為主題,重新調整家中藝術品陳設,曾文泉展露策展人性格,屋內布置處處是驚喜,也體現對生活美學的品味。藏家暨獨立策展人曾文泉在「文人政事」分享優游當代藝術所見所聞。

第471集 自學與再生藝術特輯(105/2/24)

「文人政事」今天的特輯很不一樣,因為有幾位素人或自學有成的畫家,以及藝術家善用回收廢料、創作不凡作品的內容。

我們先從九十歲的素人畫家李涼看起,從她的例子,您會瞭解為何人生七十才開始;而原本在菜市場賣醃漬菜的柳依蘭,則從繪畫中找到自我
素人畫家李涼多才藝 畫人生風景多姿采
晨賣菜午作畫 柳依蘭從創作找到自我


畫家 李涼
畫家 柳依蘭











接下來我們要看兩位自學有成的藝術家,一位是以畫觀音像聞名的工筆畫家王雙寛;還有一位,是台灣少有的皮雕畫家林幸輝,他以巧手天分,刻畫出充滿人情的老人和古厝。
王雙寬自學創作半世紀 工筆畫百廟百英雄
林幸輝自學皮雕畫 深情刻畫老人古厝歲月


工筆畫家 王雙寬
皮雕畫家 林幸輝











接著我們要介紹三位,很能善用回收物品的創作者。一位是九份長大的釘畫家胡達華,將回收鋁罐,當成顏料,釘貼出美麗的風景畫。還有樹皮編塑家李永謨,用被丟棄的樹枝樹皮,做出多樣化的生物昆蟲。還有工藝家張熒淼,用廢木料創作拼貼家具,相當與眾不同。


釘畫家 胡達華

胡達華獨創釘畫 用釘槌敲出九份鄉情

李永謨創意編塑樹皮 展現百變工藝之美

善用木材顏色紋路 張熒淼創作拼貼家具






樹皮編塑家李永謨的作品
工藝家 張熒淼











上一段我們看了三位工藝家,將回收物質再利用的創作之後,再來這一段帶您更深入瞭解再生藝術的可貴,看台灣好基金會如何讓垃圾變寶藏。
讓垃圾變寶藏 再生藝術工坊啟發創造美學


再生藝術工坊

藝術家未必一定要科班出身,回收舊物的再生藝術,也不用花大錢,希望今天的特輯,能帶給您「有為者亦若是」的啟發。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