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收看說明

本節目除可衛星收看外,也可透過網路收看, 文人政事線上直播收看!!(請根據播出時間收看)

顯示具有 設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設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第472集 荒落千年中國琉璃 楊惠姍張毅淬鍊永恆力量(105/3/2)

燈光反射下,艾米爾加萊的琉璃作品如同春天的大地,以詩意和自然情懷交織出繽紛與喜悅。

一隻盤踞的變色龍、爬上瓶身的昆蟲,彷彿都與玻璃成了命定的結合,或是看似不經意的柔和裡,盪著精算過的小氣泡,是溫伯格歷經混亂人生後的平靜。

藝術家用不同技法,造就琉璃多變樣貌,各自閃爍光芒。

睽違二十年,2015年底,琉璃工房再次在台北舉辦國際大展,其中二十八件來自世界各地玻璃藝術珍藏品,是每位創作者對生命的表態,也是藝術家彼此惺惺相惜、相互激盪的經典。楊惠姍張毅收藏的第一件藝術品「A City」,落日餘暉包圍整座城市,令人驚豔。











迷戀琉璃的無限可能,讓七○年代金馬導演張毅與金馬影后楊惠姍,甘願放下如日中天的電影事業,從零開始,幾乎傾家蕩產摸索琉璃脫蠟鑄造技術。

楊惠姍作品中常見以佛像為主題,半透明的佛像和一顆顆小氣泡如夢似幻,讓她三十年創作生涯,在揣摩慈悲的過程裡找到安定。而將看似冰冷的鐵絲和琉璃巧妙融合一起,則是和諧共生的具象詮釋,也反映楊惠姍的生命歷程。

相較於楊惠姍作品的沉靜,張毅創作風格,顯得隨心而為,揮灑不拘,肆意流動的琉璃,充滿東方文學的禪意。

看似作品風格截然不同的兩人,卻同樣在琉璃的虛幻和真實、光和影當中各自表述,尋找堅持走下去的熱情。

蔡詩萍、楊惠姍與張毅










對於中國早在兩千年前就擁有技法純熟的玻璃製品,卻未能將它發揚光大,張毅耿耿於懷,二十八年來,琉璃工房努力將琉璃重新定位,在藝術這條路,兩人緊緊相隨,將富有中國傳統思想的作品,推向國際,追求極致,不曾改變。玻璃工房創辦人楊惠姍與張毅在「文人政事」分享琉璃工房堅持的琉璃藝術。

第471集 自學與再生藝術特輯(105/2/24)

「文人政事」今天的特輯很不一樣,因為有幾位素人或自學有成的畫家,以及藝術家善用回收廢料、創作不凡作品的內容。

我們先從九十歲的素人畫家李涼看起,從她的例子,您會瞭解為何人生七十才開始;而原本在菜市場賣醃漬菜的柳依蘭,則從繪畫中找到自我
素人畫家李涼多才藝 畫人生風景多姿采
晨賣菜午作畫 柳依蘭從創作找到自我


畫家 李涼
畫家 柳依蘭











接下來我們要看兩位自學有成的藝術家,一位是以畫觀音像聞名的工筆畫家王雙寛;還有一位,是台灣少有的皮雕畫家林幸輝,他以巧手天分,刻畫出充滿人情的老人和古厝。
王雙寬自學創作半世紀 工筆畫百廟百英雄
林幸輝自學皮雕畫 深情刻畫老人古厝歲月


工筆畫家 王雙寬
皮雕畫家 林幸輝











接著我們要介紹三位,很能善用回收物品的創作者。一位是九份長大的釘畫家胡達華,將回收鋁罐,當成顏料,釘貼出美麗的風景畫。還有樹皮編塑家李永謨,用被丟棄的樹枝樹皮,做出多樣化的生物昆蟲。還有工藝家張熒淼,用廢木料創作拼貼家具,相當與眾不同。


釘畫家 胡達華

胡達華獨創釘畫 用釘槌敲出九份鄉情

李永謨創意編塑樹皮 展現百變工藝之美

善用木材顏色紋路 張熒淼創作拼貼家具






樹皮編塑家李永謨的作品
工藝家 張熒淼











上一段我們看了三位工藝家,將回收物質再利用的創作之後,再來這一段帶您更深入瞭解再生藝術的可貴,看台灣好基金會如何讓垃圾變寶藏。
讓垃圾變寶藏 再生藝術工坊啟發創造美學


再生藝術工坊

藝術家未必一定要科班出身,回收舊物的再生藝術,也不用花大錢,希望今天的特輯,能帶給您「有為者亦若是」的啟發。

第466集 劉冠伶創草山金工坊 讓群眾體驗工匠樂趣(105/1/20)

走入草山金工旗艦店一樓,風格簡約又不失繽紛的餐廳映入眼簾,一時間還真讓人以為走錯地方,不過隨之傳來陣陣研磨、敲打聲。









走上樓瞧,相較於一樓冷色系,木質裝潢的金工教學工作坊格外溫馨,這位手拿焊槍,專注於火焰與手中金屬的女子就是草山金工創辦人劉冠伶。

劉冠伶一頭栽入手作的金工藝術領域,從銀材質鋸切、焊接、鍛敲到研磨拋光,反覆動作,越做越有樂趣。

喜歡金屬高溫時的柔軟,冷卻後的不易變形,劉冠伶十年前興起金工教學構想,覓到這棟八十年老宅,改建時還特別將室內一角規劃成植栽小天地,這是她對阿公思念的方式。
 
點點綠意,別有洞天,而這些花花草草也成為劉冠伶的金工作品的創作元素。

美感經驗來自家庭,又有一技在身,劉冠伶不到四十歲的年紀,迅速拓展草山金工的五家分店,甚至在旗艦店裡增設餐飲服務,就是希望提供更舒適自然的創作環境。

蔡詩萍、草山金工創辦人 劉冠伶









如同金屬柔軟與堅硬集一身的特質,臉上始終掛著淺淺笑容的劉冠伶一步一步將心中願望的小幼苗灌溉長大,也繼續在推廣金工之路邁進,溫柔而堅定。草山金工創辦人劉冠伶透過「文人政事」分享金工樂趣。

第462集 讓垃圾變寶藏 再生藝術工坊啟發創造美學(2015/12/23)

學生們圍著陳淑強老師,看他如何幫同學的作品做最後收尾的工作,這裡是台灣好基金會新成立的再生藝術工坊。放眼望去,桌上幾個箱子的物品,都是企業界所捐贈的剩餘材料。每位學員聚精會神的思索,如何讓眼前這根小樹枝展現不同樣貌。

不同媒材往往迸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尤其在這腦力激盪的平台裡,外頭琳瑯滿目, 兩大排比人還高的材料區相當壯觀。從高檔的窗簾樣本、聖誕紅綠緞帶飾品到水管、各式瓶蓋等,上千種材料, 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這裡通通有。

 








經由三十幾位志工們費心整理,分門別類排放好後,每一箱材料乾乾淨淨,外觀不輸正式上架的貨品。滿足掏寶者、創作者的樂趣,也讓人感動原來每種剩餘的材料都該如此被對待。

工作坊裡,幾個大人帶著大小不等的孩子,一起動手將看似毫無關聯的廢棄材料拼貼組合成新的藝術創作。孩子們在動手做的過程中,自己尋找不同質感的材料發揮創意,將想法付諸實行,這就是再生藝術工坊強調的CIY(create it yourself)精神。

蔡詩萍、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 李應平

 
不同於一本正經八百的的環保宣傳,宣導回收在這裡透過美學體驗,讓環境教育自然內化到生活裡,創作後,二度剩餘的材料,孩子也可經由親手分類、歸位的動作,瞭解每件再小的回收材料都是何等可貴,浪費不得。最重要的是,那可能是下一位創作者眼中的寶藏。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在「文人政事」分享再生藝術工坊透過「再生」機會,翻轉台灣的環保教育。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