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收看說明

本節目除可衛星收看外,也可透過網路收看, 文人政事線上直播收看!!(請根據播出時間收看)

第450集 王珂瑤從緬甸到台灣 慢島劇團演族群故事(2015/9/30)

2008年底成立的慢島劇團團長王珂瑤,是在緬甸出生,父母都是來自滇緬交界的緬甸華僑。1981年她兩歲時隨父母抵台,定居在中壢,從小記憶中,鄰居是多元種族融合。不只住了閩南人、客家人;後來,泰國新娘嫁來台灣;隨著工業區設立,又有外籍勞工移入,異國餐廳越開越多。讓王珂瑤感受到,那是一種國際與本土混搭的獨特魅力。


她將記憶化為行動。像2013「鐵工廠」,她以歌舞述說勞工階層的生活況味。

鐵工廠




   







2010年,在台北寧夏夜市卡拉OK店上演的音樂喜劇「月孃」,則以三個女人和一間風光不再的卡拉OK,訴說唱不盡悲喜交雜的人生曲調。

月孃
蔡詩萍、慢島劇團團長 王珂瑤











她也曾基於數年前自製的家族食譜「我的雲南外公&擺夷外婆」,發展出劇場作品「南薑 香茅 罌粟花」,從一本食譜去追尋家族歷史。慢島劇團團長王珂瑤透過「文人政事」分享她和慢島劇團的故事。

第449集 抗戰勝利七十週年 沙場外的戰地民生(2015/9/23)

2015是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週年,同時也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週年,中央社透過一百五十張老照片,舉辦「烽火浮生錄」特展,從庶民角度述說抗戰歷程。

 









特展中,出場的主角既不是國家政治領袖,也不是戰場上的軍事將領,而是一般尋常百姓,分成「兒童眼中的戰爭」、「她們的艱辛歲月」、「大後方眾生群相」等六大展覽主題,呈現八年抗戰鮮為人知的另一頁歷史。

戰爭帶來死亡,是無可避免的結局,歷史記載的八年抗戰造成三千五百萬人傷亡,百姓經歷兩千多個日子的顛沛流離、家破人亡,終於迎接抗戰勝利到來,戰爭時期,身分弱勢的婦女和兒童,也紛紛挽起袖子投入支援,有人負責照顧傷兵,有人從事紡織工作,學童們集結耕田務農,為前線提供補給,甚至有孩子捐出存錢筒,在戰地後方貢獻一己之力。

除了孩子,「烽火浮生錄」特展上,對於抗戰時期女性角色同樣諸多著墨,包括松滬會戰冒死送國旗進四行倉庫的楊惠敏,還有進行環美飛行的女飛官李霞卿,她是歷史上第一位,進入波音飛行學校的中國籍女飛行員。因為這些巾幗不讓鬚眉的奇女子,讓戰爭的剛硬多了柔性,她們雖然沒有上前線殺敵,卻也是功不可沒的無名英雄。

蔡詩萍、國史館館長 呂芳上

 

「烽火浮生錄」從庶民百姓對抗戰的態度、情感、自發性投入,建構全體國民的共同記憶,對於在和平年代中成長的新世代而言,八年抗戰是歷史中遙遠的一頁,但不應該遺忘那個偉大的世代。國史館呂芳上館長透過「文人政事」分享烽火另一面—沙場外的戰地民生。

第448集 臺灣光復七十週年 紀錄片彰顯戰勝受降史(2015/9/16)

2015年是對日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國史館舉辦「從戰爭到和平: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週年紀念特展」,分成國史館以及軍史館兩大展場,除了文物特展,國史館進一步拍攝「破曉時分—抗戰勝利與受降」歷史紀錄片。


徐永昌簽署降書
「破曉時分」封面














紀錄片內容不是以戰爭過程為主軸,而是以三場受降典禮貫穿全片,為了忠實呈現整個抗戰勝利的結束以及各地國軍接受日軍抗降的過程

 「破曉時分—抗戰勝利與受降」歷史紀錄片,聚焦在194592日東京灣的盟軍對日受降、99日南京的中國戰區受降,以及1025日的臺北公會堂受降的背景、籌劃、過程以及意義,展示相關影片、文物,並穿插事件親歷者與學者的受訪畫面,呈現七十年前,先人們終結大戰、謀求和平的努力。


蔡詩萍、國史館館長 呂芳上
南京受降

 









七十年前的槍林彈雨、無情殺戮,經歷其者永遠難忘。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現今社會的安逸,讓年輕族群對於抗戰的認識相對淡薄,因此,藉著「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週年」,擴大舉辦的紀念活動,不僅深具意義,更能從時代縱深中,呈現抗戰勝利對今日社會的深遠影響,讓國人深入理解抗戰歷史,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週年,是紀念和平肇始,也是紀念對立終止;目的不在仇日反日,而在感念先賢的奉獻犧牲,才有今日臺灣自由、民主、繁榮的社會。

國史館館長呂芳上透過「文人政事」分享紀錄片「破曉時分—抗戰勝利與受降」。

第447集 邱顯德流浪西藏畫夢土 開創巨幅水彩氣勢非凡(2015/9/9)

平均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世界屋脊西藏,是許多人一生中最想造訪的地方,它近乎與世隔絕的高原雪域,有著無數神秘傳說。

在桃園出生的藝術家邱顯德,不同於一般旅人,他流浪似的在這裡畫畫、寫作,得到難以置信的靈感泉源。










美得讓他幾乎掉眼淚的阿里,可是平均近五千米的高海拔,既遼闊又充滿野性,和人煙罕至的藏北高原,都被人視為危險缺氧的生命禁區,但卻更吸引邱顯德流連忘返。

邱顯德不怕在危險秘境中漂泊寫生,是因為他早就習慣流浪,從小過慣了窮苦日子。他在國立藝專畢業後,不敢奢望走純藝術,只能拼命工作賺錢。直到父母相繼離世,讓他體悟人生無常,他要重新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

西藏的高山流水,承載了他生命中最感動的歲月,因此總能把眼中所見,化為心中所想,藉由水彩的渲染力,不畫底圖直接揮灑出來。工作室中長達三百多公分的超大巨幅水彩,難度很高,但他創記錄的顛覆傳統水彩給人的小品觀感。

邱顯德在西藏的閱歷說不完,所幸他能畫能寫又會說故事。

蔡詩萍、藝術家 邱顯德











不知是否流浪久了,他未經修飾的外貌在城市中常被誤認為土匪,但到了大漠高原卻成為一種保護色;他曾親眼看著神秘的天葬,默默的在天葬台速寫,這樣深入的觀察經歷少有人有,也讓邱顯德的人生及作品顯得與眾不同。藝術家邱顯德在「文人政事」分享西藏與他的藝術之路。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