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收看說明

本節目除可衛星收看外,也可透過網路收看, 文人政事線上直播收看!!(請根據播出時間收看)

顯示具有 美術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美術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第474集 優游當代藝術 曾文泉美學生命處處體現(105/3/16)

身為台灣當代獨立策展人曾文泉的家中,就如同一間坐落山中的藝廊,以白色為主的室內空間,每一角落都像一個舞台,而主角則是每一件當代藝術收藏品。

收藏藝術品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曾文泉對家中每一個擺設如數家珍。大廳入口陳列的是有張外國臉孔,卻有個中文名字的藝術家謝素梅作品「東西南北」,客廳牆上掛的是知名錄影裝置藝術家陳界仁,對台灣遭受西方殖民形式歷程的控訴「凌遲考」,二樓角落是旅法中國藝術家黃永砯的作品「大限」,繽紛精緻的陶瓷大碗內,擺放著保存期限九十七年,象徵「西方社會」的垃圾食品。

 



牆上的五幅黑白照片,是當代藝術重要人物謝德慶1980年代的作品「一年計畫」,距離現在已好幾十年了。

一年當中,有五六個月都在國外,流連歐美亞各地美術館、畫廊,佇足大大小小展覽中,與藝術家們深入對談交流,曾文泉就像好讀的學生,熱情擁抱當代藝術,吸取養分,也化為文字與人分享。

細細訴說旅行中,與藝術相關的體驗、有趣的見聞,也將累積的美學落實生活,精準收藏眼光,最重要是,要符合「當代」的精神。

蔡詩萍、曾文泉

 

最近正打算以「八國聯軍」為主題,重新調整家中藝術品陳設,曾文泉展露策展人性格,屋內布置處處是驚喜,也體現對生活美學的品味。藏家暨獨立策展人曾文泉在「文人政事」分享優游當代藝術所見所聞。

第471集 自學與再生藝術特輯(105/2/24)

「文人政事」今天的特輯很不一樣,因為有幾位素人或自學有成的畫家,以及藝術家善用回收廢料、創作不凡作品的內容。

我們先從九十歲的素人畫家李涼看起,從她的例子,您會瞭解為何人生七十才開始;而原本在菜市場賣醃漬菜的柳依蘭,則從繪畫中找到自我
素人畫家李涼多才藝 畫人生風景多姿采
晨賣菜午作畫 柳依蘭從創作找到自我


畫家 李涼
畫家 柳依蘭











接下來我們要看兩位自學有成的藝術家,一位是以畫觀音像聞名的工筆畫家王雙寛;還有一位,是台灣少有的皮雕畫家林幸輝,他以巧手天分,刻畫出充滿人情的老人和古厝。
王雙寬自學創作半世紀 工筆畫百廟百英雄
林幸輝自學皮雕畫 深情刻畫老人古厝歲月


工筆畫家 王雙寬
皮雕畫家 林幸輝











接著我們要介紹三位,很能善用回收物品的創作者。一位是九份長大的釘畫家胡達華,將回收鋁罐,當成顏料,釘貼出美麗的風景畫。還有樹皮編塑家李永謨,用被丟棄的樹枝樹皮,做出多樣化的生物昆蟲。還有工藝家張熒淼,用廢木料創作拼貼家具,相當與眾不同。


釘畫家 胡達華

胡達華獨創釘畫 用釘槌敲出九份鄉情

李永謨創意編塑樹皮 展現百變工藝之美

善用木材顏色紋路 張熒淼創作拼貼家具






樹皮編塑家李永謨的作品
工藝家 張熒淼











上一段我們看了三位工藝家,將回收物質再利用的創作之後,再來這一段帶您更深入瞭解再生藝術的可貴,看台灣好基金會如何讓垃圾變寶藏。
讓垃圾變寶藏 再生藝術工坊啟發創造美學


再生藝術工坊

藝術家未必一定要科班出身,回收舊物的再生藝術,也不用花大錢,希望今天的特輯,能帶給您「有為者亦若是」的啟發。

第469集 新春特別節目(105/2/10)

「文人政事」新春特別節目匯集了老中青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和創作,代表一種傳承與開創。先看陶藝,包括南台灣現代陶藝的推手楊文霓,以及鍾情「天目」之美的邱藏億。
從刻紋陶到公共藝術 楊文霓播種現代陶藝
邱藏億愛天目之美 感受窯心起舞幽微變化










台灣生物多樣,族群多元。要捕捉特色不難,但看有能力的人多用點心。攝影家宋宜璋拍出了台灣眾多美麗的鳥,讓人看目難忘;而邱武德將金光布袋戲的元素融入畫作中,產生共鳴,讓人莞爾一笑。
John&Fish找舞台等鳥入戲 拍構台灣多樣鳥美
從布袋戲啟發金光畫派 邱武德展庶民性情









接下來要介紹兩位很有實驗精神的藝術家,一位是將中國結立體雕塑化的結藝家陳夏生;以及將版畫給合不同媒材,創造立體繽紛效果的版畫家鐘有輝。
陳夏生見證中國結興衰 再創結藝新風貌
鐘有輝思變現代版畫 立體繽紛多媒材









最後,我們要看兩位很有自己風格的藝術家,一位是將舊書刊做成書雕作品的陳龍斌;一位則是最早帶動台灣跨領域藝術風潮的藝術家盧明德。
陳龍斌雕舊書刊 展現觀念藝術與木刻美學
媒體是一切 盧明德的跨領域藝術









藝術除了本身的美感,也常蘊含藝術家對社會的觀察,今天的新春特別節目希望您會喜歡,祝您新年快樂如意!

第465集 施宣宇創作媒材不設限 挑戰陶藝極限(105/1/13)

來到施宣宇位於三芝海濱工作室這一天,雖然裡頭沒有太多作品,但是這件結合陶土和琉璃創作或是結合陶土和金屬創作都強烈展現這位陶藝家的個人風格。很多人以為施宣宇是一位喜歡挑戰各種媒材可能性的創作者。其實,他只是忠於自己的想法。

施宣宇,父母都是藝術工作者,十四歲就在母親的陶藝工作室裡幫忙,二十歲開個展,二十二歲自己開工作室,他的陶藝生涯比別人早熟,當時的少年歷經千錘百鍊,四十一歲的施宣宇已經忙於挑戰陶土極限,越玩越高難度,將陶藝作品比喻成一張經典電影海報,他希望二十秒鐘抓住觀眾目光。


2011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六十週年時,國際知名茗茶品牌唐寧茶致贈一款精美陶瓷茶罐「北辰之星」,幕後創作者就是施宣宇,當初為了與中國文化區隔,這份大禮從內到外刻上繁體中文與精彩的圖紋,讓人見識施宣宇精雕細琢的功力。

在施宣宇的陶藝作品,常見密麻如蟻的文字遍布其中,這已如同他的圖騰一般,風格強烈。

當你設計好也做好的時候,你把它印上去,那印章可能是非常龐大尺寸經過塑型轉折,印章全部都糊掉了,再來就只能靠手,一點點一點點慢慢的修正。

電窯前地上放置幾十片羽翼造型的陶土,上面刻著密密麻麻文字,施宣宇說這全都是燒壞的,為了想燒出最完美的陶土薄度,他反覆測試窯燒溫度,一試就是好幾個月。「沒試到好,不善罷甘休」這就是施宣宇,也難怪他的作品一年一獲,甚至三四年才出窯,更不用說這款飛天遁地的四獸作品,2012構思至今,仍在奮戰階段。

蔡詩萍、陶藝家 施宣宇



以苦行僧的方式,即使目的地遙遙無期,但是施宣宇每天在微米之間奮戰,一點一滴落實夢想,甘之如飴。陶藝家施宣宇透過「文人政事」分享用多元媒材挑戰他的陶藝極限。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