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吃草的動物,當我們從人的角度看牠時,牠就是在吃素,但其實吃草,本來就是牛的天性,無所謂素食或肉食。是我們把牛當人看時,才有這種二分法。藝術家謝里法在台中市立港區藝術中心寬敞的空間裡,展出各種他對牛的想像,把牛給人格化後,牛的世界,就出現了素食年代。
謝里法作品中的每一個畫面,至少有一頭牛,大多由四幅並排構成一件,讓觀賞者能像看書一樣,一頁頁翻著看過去。謝里法對牛有特殊情感,藉牛點出許多問題,讓觀者欣賞藝術之餘,也能有些反思。這張是展場最多牛的一幅,從牛的世界,呈現人類社會的世間百態。
謝里法以「牛」為主題創作多年,他喜歡和觀者互動,現場的連幅作品和畫冊原本排列的順序不盡相同,因為他認為這些作品,是可以讓人自由重組的。謝里法的創作,對自己對別人都很開放,「偉牛肖像」在展場中特別醒目,他卻說這件作品很干擾,跟其他作品很不協調。但為何還要掛上去,竟是意外的巧思。
謝里法曾長年旅居法國紐約,到一九九七年才回國定居。他既是油畫家、也是雕塑家、版畫家,也勤於寫作,成為台灣美術史家、藝評家。他的散文和著名的長篇小說「紫色大稻埕」和「變色的年代」,將近代台灣美術發展,建構出戲劇性的動態感。
而謝里法也是合作畫的先驅之一,他曾設定的主題「山上一棵樹」,除了自己畫很多張,更找來藝術界的朋友們也畫,各自畫出心中的「山上一棵樹」,自然顯露出藝術家對於共襄盛舉的態度和美感,有的投入、有的草率。但大家完成的作品,就是謝里法的觀念藝術。
|
蔡詩萍、藝術家 謝里法先生 |
謝里法很重視創作的方法和過程,對象單純,創作卻豐富,不論是樹和牛,都展現他的藝術理論和美學。而他關照社會現象,會藉由周遭事物,表現藝術家的幽默和反諷。一九九四年,他構思如何用街上常見的垃圾袋詮釋,從垃圾袋的造型尋找時代議題,成為「垃圾美學」。他也有感於九二一的創傷,用災區的鋼筋創作一系列作品「與地魔共舞」,希望讓所有倒下來的,有尊嚴地又重新站立起來。「文人政事」邀請藝文角色多變的藝術家謝里法先生,分享他的多元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