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收看說明

本節目除可衛星收看外,也可透過網路收看, 文人政事線上直播收看!!(請根據播出時間收看)

第294集 林智信畫百連幅芬芳寶島 憶農村美好舊時(2012/10/3)

出生於台南歸仁的藝術家林智信,從學生時代就顯露天分,也曾是勤於美術教育的好老師。而今七十多歲了,他仍退而不休,每天這樣專注的畫八個小時,也不嫌苦。因為他正投入預計長達八百尺的大型油畫「芬芳寶島」,將以一百幅連畫,描繪從北部基隆嶼到恆春半島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表現五○年代台灣西部純樸的民風人情。

目前他已完成七十多幅,剛好畫到家鄉台南,豐富的情感記憶,加上先前到處寫生記錄,讓他不必看稿,想什麼、就畫什麼。








 



為了畫出昔日台灣風情,林智信還曾花十二年時間,到日本充電學油畫技術,但其實更早在1975年,他四十歲時就曾發願,要完成一幅長卷版畫「迎媽祖」,結果他真的花了二十年歲月,用他功力深厚的木刻版畫,締造完成四百零八尺的世界最長版畫記錄。林智信把現在年輕人不曾看見的迎媽祖盛況,給刻出來。

林智信先後用版畫、油畫,創作大型連幅描繪昔日美好台灣的作品。讓看畫的人可以深刻感受到他的功力和誠意,也佩服他的耐心和毅力。

2000年時,林智信曾將一百多幅版畫作品捐贈國立歷史博物館,也是希望透過國家較完善的保存方式,讓後代能從中瞭解台灣的過去,如果外界看了能有一點感動,他就覺得自己幾十年來的付出很有意義。而他的作品不只台灣人喜歡,在海外展出也很受歡迎。

蔡詩萍、藝術家 林智信


這次史博館舉辦「台灣印記-館藏林智信原鄉版刻展」,林智信也新捐贈部分早期版畫,展場一百多幅作品,再度成為鄉土研究的藝術範本。可以看出他擅於刻畫農閑鄉野况味,不論老少親情、嬉童水牛、廟會節慶等等,多元鄉土素材,都為大家譜出農村日漸消失的美好時光。「文人政事」邀請您一同細細品味藝術家林智信的「芬芳寶島」、「迎媽祖」。


第293集 攝影老頑童秦凱 記錄人生見證大時代(2012/9/26)

九十歲的秦凱,大家稱他「攝影老頑童」,因為他十一歲時就開始接觸、愛上攝影,直到現在,仍持續用鏡頭說故事。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的「秦凱90攝影展」,就是他和外界分享多年來,在國內外用鏡頭寫日記的人生經驗。

 










 秦凱會踏入職業攝影,要從1939年參加「良友畫報」攝影比賽得獎的作品談起。因為獲得肯定踏入職業攝影,也從此改變秦凱的人生。
 
秦凱歷經二次大戰,當過戰地記者,曾在軍中當攝影官,也擔任過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首位駐台特派員,採訪過許多重大新聞。他早期攝影題材大多是紀實及報導攝影。不只為國家留下許多珍貴影像,他的鏡頭,也成為大時代變遷的最佳見證。

秦凱在退休後,對攝影的熱忱不變,但作品更多元,因為跑遍世界各地後,視野開闊,取材更廣,只是他堅持作品用自然真實不做作的方式呈現,極少會去加工動手腳。

秦凱的新聞眼,也習慣到處東張西望,稍縱即逝、剎那即永恆的道理他最懂。

蔡詩萍、攝影 秦凱












很多人問他,其實也羨幕他,到九十歲了,還到處趴趴走攝影。是興趣、也是秦凱追求美的堅持,所以繼續在攝影的路上奔走記錄,寫自己的人生,做永恆的記錄。「文人政事」讓攝影秦凱分享鏡頭下的世界。

第292集 楊敏郎展創意 以水泥作畫鐵網塑膠管雕塑(2012/9/19)

是畫家、也是雕塑家的楊敏郎,踩著石階而下,拿著一桶水泥上工,只是他的工是用水泥作畫,也是他的首創。自從偶然看到土水師抹牆壁,第一刀感覺非常地瀟灑、豪邁,那樣的力道和堆砌出的粗獷線條,給了楊敏郎用水泥取代油畫顏料的靈感,在克服水泥乾濕度掌控及上色的難度後,他在新北市石碇區的自家泥畫屋裡,完成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泥畫。













名為「聖教序」,畫中引用唐太宗的文字,是用樹脂寫上去後再上色的。效果出奇的好。

用平凡物品創造不凡,讓他上癮。因為不只水泥,就連塑膠管和鐵網都被楊敏郎拿來創作,工作室裡,有他用鐵網雕塑出自己的人像,後面有很大一尊佛頭,則是他尚未完成的作品。

展示間裡,有許多用鐵網、甚至銅網做成的雕塑,很有兩袖清風的禪味。如果不說,一般人大概不會注意到,他在齊白石雕像上戴的帽子,竟然是廚房水槽中的濾網,如此巧妙搭配,靠得是敏銳的觀察和聯想力。

用塑膠管雕塑,是他的新歡,喜歡創新求變的他,自從結束三十年為生活費打拼的人物肖像油畫工作後,楊敏郎選擇和妻子隱居山林,稱自己是山夫敏郎。自由創作、沒有羈絆,一切隨緣。篤信佛教的他,畫了許多畫中畫。

叫做「尋佛」,畫中人在山中四處地尋找佛,其實佛就在他的身邊,因為佛法有所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以您看出空的部分還有畫嗎?


蔡詩萍、藝術家 楊敏郎












空的地方就是那位彌勒佛,人往往都執著在有,而忽略空。楊敏郎正享受把自己放空的感覺,在山中隨性的生活、隨性的創作。「文人政事」讓藝術家楊敏郎與您分享他的藝術創作。
 

第291集 基隆市長張通榮 談海洋城市文化經濟(2012/9/12)

基隆市原名「雞籠」,位於台灣本島北端,舊時係取「基地昌隆」之義定名「基隆」。

全市總面積為132.7589平方公里,百分之九十五為丘嶺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鄰近縣市相鄰,僅北面一處有少量的平原迎向大海,自古即為深水谷灣之良港。












由於三面環山,在過去交通不便時代,使得基隆與其他縣市交流不甚頻繁,反倒有機會接受來自海洋文化的薰陶,而造就特有之海洋文化。在水氣氤氳的迷濛景致背後,潛藏了數百年來風雨戰火洗鍊下獨有的魅力:巨舶輻輳的國際港市、熱鬧豐美的中元祭典、多樣精緻的廟口小吃以及砲台與隧道、岬角與灣澳、漁港和魚市,走訪徜徉其間,在在令人流連。

蔡詩萍、基隆市長 張通榮












「文人政事」專訪基隆市長張通榮,讓市長帶你一探基隆每一個區域和島嶼,分享獨特的自然景緻與人文風貌。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