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收看說明

本節目除可衛星收看外,也可透過網路收看, 文人政事線上直播收看!!(請根據播出時間收看)

顯示具有 食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食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第415集 夏惠汶實踐愛得不累 開平讓孩子順性發展(2015/1/28)

還沒到用餐時間,廚房已經是一陣鍋碗瓢鏟鏗鏗鏘鏘,大鍋菜、燉雞湯還有咖哩飯,菜香味兒讓人聞著聞著肚子又餓了。這裡是台灣第一所專門研究吃的教育機構,開平餐飲學校。

二年級的徐大盛,國中時期不愛唸書,在傳統教育體制下,不算是好孩子,但他熱衷料理,只是缺了師父領進門。來到開平之前徐大盛連拿菜刀都不會,經過兩年訓練,刀工已經不在話下,還能獨當一面辦桌孝敬爸媽,他說覺得自己選對了路,但他不知道的是,鋪這條路的人,可是花了十七年重建。

 








民國七十九年,人稱夏伯的夏惠汶,被逼著接下開平這間家業,他想創新,他想改革,他想突破窠臼,他想讓師生、親子「愛得不累」,該怎麼做?夏伯說,要從順性、放手開始做起。

為了讓孩子適才適性,他取消教科書,不設訓導處,也沒有導師,七、八十條校規被夏惠汶刪到只剩三條,這些前衛改變在不知情的家長,和世俗的眼光下,是一種胡搞。

要一群年少輕狂的高中生,自發性負責任,聽起來有些高估,但這不是夏惠汶天馬行空的理想國,而是每一個開平學生都有的共識。

每個禮拜三,開平全校師生集合在操場,進行一場開放式的對談,不論對老師教學有意見,還是學校制度不滿意,或者看某位同學不順眼,通通可以攤開來講,如此露骨又直白的溝通模式,難免爆發衝突,但是夏惠汶從不插手,他要讓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從衝突中自己去找到平衡。

年過耳順的夏惠汶,不只教育十五、六歲的孩子,他也教育為人父母的家長們。每週開課的親子關係,夏惠汶的角色像是一個媒介,他用問問題不給答案的方式,讓父母們釋放內心的解答。

蔡詩萍、開平創辦人 夏惠汶

 

眼前開口閉口強調關係的頑童校長,一手把開平從三流學校拉上主廚搖籃的位置,夏惠汶說,他在做的是一個翻鍋動作,讓每一個進入開平的孩子,都能均勻受熱,成為一桌好菜。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夏惠汶在「文人政事」分享「愛得不累,適性發展」。

第291集 基隆市長張通榮 談海洋城市文化經濟(2012/9/12)

基隆市原名「雞籠」,位於台灣本島北端,舊時係取「基地昌隆」之義定名「基隆」。

全市總面積為132.7589平方公里,百分之九十五為丘嶺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鄰近縣市相鄰,僅北面一處有少量的平原迎向大海,自古即為深水谷灣之良港。












由於三面環山,在過去交通不便時代,使得基隆與其他縣市交流不甚頻繁,反倒有機會接受來自海洋文化的薰陶,而造就特有之海洋文化。在水氣氤氳的迷濛景致背後,潛藏了數百年來風雨戰火洗鍊下獨有的魅力:巨舶輻輳的國際港市、熱鬧豐美的中元祭典、多樣精緻的廟口小吃以及砲台與隧道、岬角與灣澳、漁港和魚市,走訪徜徉其間,在在令人流連。

蔡詩萍、基隆市長 張通榮












「文人政事」專訪基隆市長張通榮,讓市長帶你一探基隆每一個區域和島嶼,分享獨特的自然景緻與人文風貌。

第282集 林仁德創意巧雕石頭 好料上桌幾可亂真(2012/7/11)

花蓮的石雕家林仁德,端出滿桌港式茶點,讓人食指大動。但這些只能看不能吃,因為他作菜的食材都是石頭。這些點心和各式瓜子堅果,因為很像,不用特別介紹。












點中式早餐,他給你燒餅油條加一碗豆漿。想吃關東煮的話,他有豬血糕、以及蘿蔔等等。而這碗海鮮拉麵料好實在,配上小菜,顏色搭得跟真的一樣,打破大家對石頭的印象。

這一大串香腸,更妙了,是用東海岸撿拾的牡蠣化石雕的,白色肥肉的部份,就是牡蠣的肉!難怪香腸是林仁德的得意之作,而且他像是位惜福愛物的廚師,完全不浪費石材。

 










其實對林仁德來說,雕刻不難,挑到好的石頭比較難,除了眼光、經驗,得靠運氣。

林仁德不只會用石頭巧雕美食,他的其他作品也經常得獎。這一件叫做「我們都是一家人」,他用花蓮最常見的石材,雕出不凡的趣味。

蔡詩萍、石雕家 林仁德












林仁德說,童年全家人的假日休閒就是到處撿石頭,撿到好東西就能開心半天。所以他熟悉每一種石頭的特質,更能充分展現創意。因此有人封他為「石雕界的阿基師」,既懂石材又珍惜石材,變出一道一道令人驚豔的石頭好料。「文人政事」與您分享石雕家林仁德的美石美食。

◆ 美石工坊 

第212集 臺灣美食邁向國際 陳飛龍首重品牌企業化(2011/3/02)

美食是臺灣人的驕傲,政府和民間都想把它國際化。一場由僑委會指導,南僑與欣葉兩大知名餐飲集團共同籌辦的臺灣美食國際會議。海外與臺灣的餐飲業者共聚一堂,集思廣義,大家興致都很高昂!

「懂吃、愛吃、能吃」的南僑集團董事長陳飛龍,是臺灣美食國際化聯誼會的首任會長。他認為小吃是在地化的產物,少了文化層面的配合,在海外不容易推動。他覺得具有深厚中華文化的美食才有競爭力,並且要在國際上立足,餐飲業企業化與品牌化,也很重要!

潮江燕包廂
陳飛龍品嚐鱉料理

因此2010年,政府預計在三年內砸下十一億元,培育臺灣的國際美食品牌。至於在經營方式上,陳飛龍說,要懂得做小池塘裡的大魚,創造獨佔價值。陳飛龍的餐飲經營哲學,首重定位清楚。以南僑在臺灣經營的點水樓與近期斥資上億打造的潮江燕為例,他就設定為要吸引老饕級的消費者,獨挑需匯集蒸、煮、炒、炸等多樣廚藝功夫,才能完成的江浙菜與潮州菜為發展主力。

在氛圍經營上,南僑會根據所在商圈的不同,來設計裝潢。像是點水樓南京店,有鑒於客群大多為金融界人士,喜歡隱密空間,因此用餐環境以包廂為主。此外,在地化的部分,陳飛龍運用臺灣特色食材在菜色上做變化,像是九層塔口味的小籠湯包。最近,他則提出了要推動「鱉」成為臺灣國寶美食的想法!

鱉料理
蔡詩萍、臺灣美食國際化聯誼會長陳飛龍

陳飛龍強調,臺灣美食要躍上國際,政府與業者要一起努力!政府負責調查研究食材資訊與特色,業者負責投入菜餚研發與味道,產官合作才能發揮臺灣的軟實力。「文人政事」讓您看看臺灣美食國際化聯誼會陳飛龍會長如何打響餐飲MIT的名號!

第202集 臺灣美食國際化 僑委會扮演海外推手


為了提升餐館經營績效,了解臺菜最新趨勢,
來自全球各地數十位僑營中餐廳的業者及主廚,
參加僑委會主辦的中階主廚培訓班。
兩個星期培訓期間,
高雄餐旅學院的專業教授們,無不傾囊相授,
同學們也認真聽講勤抄筆記。
結業式這天同學兩兩一組競賽,展現學習成果,
十二道菜色香味俱全,讓僑委會副委員長許振榮很滿意。
由於每位學員都有底子,學習效果相當好,
課程還有食材、器具設備觀摩採購,
學員們除了實作技術,還能與各地中餐主廚交流。
而在主廚或餐飲專家巡迴海外實做教學之後,
僑委會也會安排他們和回國充電的業者座談,
為期一週的高階主廚培訓班結業式,
就安排六位海外巡迴講師,
和來自美加、東南亞等地十九位中餐廳業者面對面交流。
多元臺灣美食早已建立好口碑,
僑委會還要讓海外經營中餐廳的華僑廚技大躍進,
學會用最少成本創造最大利潤,
「文人政事」專訪僑委會副委員長許振榮,
看臺灣美食在國際上如何更具競爭力。

第195集 專情宜蘭在地食材 程智勇饗宴展廚藝

▲第195集 專情宜蘭在地食材 程智勇饗宴展廚藝      11月3日首播
午後一、二點,正是南方澳漁船回航的時間。
也是宜蘭饗宴互動式鐵板燒主廚,程智勇最期待的時候。
這位六年級老闆每天都來,
等著與他固定配合的七位船家,帶回什麼豐盛漁貨給他。
漁船一艘艘靠岸,阿勇總是熟練的幫船家固定船身;
幾年下來,他和漁民、漁販建立了很好的交情,
因此船家總是讓他先挑,甚至特地為他藏私。
紅喉是東部深海珍貴的魚種,
阿勇對這天船家捕獲的紅喉非常滿意,這可是生魚片等級的鮮貨。
接下來阿勇等待更多的大甜蝦,
因為大甜蝦是南方澳特產,也是阿勇的最愛之一。
但究竟船家這次帶回多少甜蝦,岸上的人都不知道。
阿勇挑魚蝦,一定是快狠準,
只見他一盤一盤的挑、打包再打包,
跟老闆熟到可以自己秤重算錢,還不時穿梭在不同的魚販間採買。
等漁船的期待,加上血拼的快感,阿勇每天日覆一日樂在其中。
回到店裡,他開菜單、算成本,準備食材,
就等著晚上,讓客人開心的品嚐他的創意鐵板燒了。
他不但用最鮮的魚,青菜也取自父母用自然農法耕種的菜園。
冰箱裡的紅心芭樂,是阿勇父親種的,準備飯後打成果汁。
阿勇十八歲當學徒,有了基礎,
就開始研發用各種在地食材、當令物產做菜。
阿勇會和客人敬酒聊天,難怪他的店叫互動式鐵板燒。
阿勇的用心,收服顧客的心。顧客的讚美,讓他更有動力。
有時他會刻意給客人期待,把牛肉切丁煎給客人後,
要求客人留幾塊給他變花樣。
店裡師傅煎的這道櫻桃鴨胸,則是吸引人的宜蘭美食,
是阿勇用自家釀的醬油先醃過的。
從產地到餐桌,
「文人政事」帶你一探饗宴鐵板燒主廚程智勇的饗宴,
充滿全家人對食材的在地情和好客心。
文人連結  
饗宴鐵板燒:03-965-7998
宜蘭縣羅東鎮河濱路326號
◎詳盡的節目內容,請收看台灣宏觀網路電視

第192集 臺灣美食展與時俱進 巧扮觀光餐飲推手


臺灣美食展每年都熱鬧展開,
各大飯店餐廳主廚無不使出渾身解數,
希望在二百多個攤位中脫穎而出。
不少餐飲相關科系學生前來觀摩,
民眾不只眼睛看,還拼命拍照,
二○一○年搭上「臺灣美食國際化」熱潮,
將許多傳統臺菜進行大變身,成為會場中最亮眼的一區。
十多道古今臺菜對照,每一般都以不同造型與盤飾來妝點。
交通部觀光局邀請多年來推動臺灣美食國際化的嚴長壽,
規劃一個能符合世界潮流及在地文化的「臺灣美食國際化試展」,
讓臺灣味驚豔世界味蕾。
召集人陳兆麟師傅設計結合酸甜苦辣在地食材,就讓人耳目一新。
近幾年亞洲的日本、泰國、韓國都極力推廣特色料理,
今年咱們美食展也以「讓世界享受細膩臺灣美食」為課題,
希望讓國內外的美食家能夠注意臺灣,
提升臺灣菜肴在世界餐飲的位置。
「文人政事」讓有二十年經驗的臺灣美食展執行長蔡金川,
分享如何讓臺灣美食創造嶄新風格,
符合國際化的「食」代潮流。
文人連結
台灣美食展 http://www.tcff.com.tw/

第173集 韓良露談品味經驗 飲食文化的美好聯結 6月2日首播

▲第173集 韓良露談品味經驗 飲食文化的美好聯結      6月2日首播
美食作家韓良露主持的「南村落」,
從二○○七年夏天成立以來,舉辦過很多飲食文化與教學活動,
包含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分享,
也有台灣各地特色料理的介紹與品嚐,這類課程,
不但吸引來嚮往出國旅行的台灣人,前來體驗異國風情,
有時也吸引不少外國觀光客,品嚐在地飲食。
韓良露說,有推廣、有特色、就會有成果。
要拼觀光、台灣美食肯定是不可少,
還要在特色中,創造出感動,留住旅客的心,
像這幾年每年在清明前後,
南村落都會和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以及林語堂故居合辦春天潤餅文化節,
二○一○年已到了第四屆,人氣愈來愈旺,
大家一同在南管、古樂和深具歷史氛圍的故居氣氛中,
感受飲食和文化的美好連結。
台北文化護照就以春天潤餅節打頭陣,
讓包潤餅變成春天最吸引人的美食活動。
潤餅皮,鋪上花生粉,菜脯、扁魚酥、香菜,
再放上一鍋滷好的高麗菜與春筍,淋上特製醬汁,
捲起來,微濕的口感,是新竹以北的包法。
回春、團圓是潤餅文化的新詮釋,
即便南北潤餅口味不同,觀光餐飲專家嚴長壽認為,
不要限制潤餅的作法,反而可以激發出不同的創意。
台灣美食何其多,如何吃出新意,讓人回味無窮。
看美食作家韓良露在「文人政事」中如何以食物為線索,
探索不同的生活軌跡,和美食背後的文化深度。
文人連結
南村落 http://www.southvillage.com.tw/
◎詳盡的節目內容,請收看台灣宏觀網路電視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