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收看說明

本節目除可衛星收看外,也可透過網路收看, 文人政事線上直播收看!!(請根據播出時間收看)

第490集 電吉他到水彩畫 潘學觀譜出流動城市(105/7/6)

潘學觀,復興美工畢業,從事過美術工作,也曾跨界玩音樂教吉他。他畫過許多名人肖像,在2012年,還遠赴西班牙,向水彩畫大師Joseph Zbukvic拜師學藝。

潘學觀,自小成長於台北西門町,在他作品中,車水馬龍的街道、已不復見的忠孝橋等各種生活細節都成了水彩畫的起點。在熙來攘往的城市,潘學觀特別喜歡畫人,他的以人為主題的畫作,疏離、淡漠,卻又溫熱流動。

 









就像這張摩托車騎士停在十字路口,眼前上演的是人間百態。

就連面對最愛的吉他,琴譜,甚至自己的人生,潘學觀也採取冷眼旁觀的姿態。玩音樂、搞藝術,畫水彩,或許,外界看潘學觀不按牌理出牌,在他來說,卻是一切未經安排。

蔡詩萍、水彩畫家 潘學觀

不論哪個領域,潘學觀認真享受當下。在水彩創作旅程中,他捨棄炫麗技法,用流動、隱晦的筆觸刻畫這座都市叢林,樸實卻光芒內斂。水彩畫家潘學觀在「文人政事」分享他獨特的水彩創作。

第489集 阮義忠踏尋鄉村美好 重現人與土地親密感(105/6/29)

「人與土地」是兩岸知名攝影家阮義忠,在1970年代,用鏡頭留下台灣鄉村的景象,1987年台灣首展,相隔三十年,琉璃工房重新策展。阮義忠說,此時推出別具意義。

從一千多捲底片中,阮義忠精選出八十五張影像,闡述人在這片土地上的生老病死,反映的只有一種精神,那就是人與土地就該生於斯,長於斯。花了十三年的時間,阮義忠走遍都蘭、美濃、南澳等地,找尋人與土地間種種親密痕跡。


幾個孩子在烏雲壟罩的月光下,意猶未盡玩耍著,捨不得回家。還有當年屬於軍事管制區的旭海,阮義忠把握千載難逢機會,拍下翻跟斗的青年,朝氣蓬勃。

一切移動的事物,挑戰攝影家的功力,有時看似不完美過程,結果卻令人喜出望外。
照片背後的來龍去脈,阮義忠娓娓道來,仍歷歷在目。這張布農族人家收工影像,呈現的是玉米田埂凝聚一家子情感,還包括手拿攝影機的阮義忠。

攝影家用零點零零一秒時間,捕捉當下強烈感動,也在那時空交叉點,與被拍者的命運緊緊相繫,關係不言可喻。

蔡詩萍、當代攝影家 阮義忠


一張照片,一個故事。在這變化快速,情感疏離的現在,阮義忠的「人與土地」,帶人重回互信知足,天地和諧的美好年代,溫暖、有力量。當代攝影家阮義忠在「文人政事」分享他透過鏡頭再現台灣的「人與土地」。

第488集 朱芳本陶瓷補釘缺角殘破 古物增添藝術味(105/6/22)

走進朱芳本彰化永靖鄉的三合院家中,一眼望去,古瓷花瓶整齊排放,幾乎占據整個視線,其中還不乏有歷史痕跡的補釘老件,懷舊古樸。

出身彰化望族的朱芳本,先祖是清朝文官,孩提時家中常見的補釘古物,滋養他日後賞玩的品味,家中六百多件收藏古物中,有清宮18K金補釘碗、賽璐璐補鐵釘碗、補釘玻璃糖罐等。還有這支造型古典,做工細緻,上頭多達一百八十六支補釘的老茶壺,都是朱芳本的珍藏。

 







其實朱芳本不僅懂得鑑賞收藏,也盡心傳承這項補釘技藝。這種俗稱的「補石回仔」補破碗的工夫,是朱芳本三十年前向親戚學的,原本破裂不堪用的碗公黏補牢固還不夠,朱芳本再使出這項已經失傳的拉鋸穿孔絕活。

補好的碗盤只有外表看得到釘扣,朱芳本刻意將這項技藝保留下來,一補三十年,曾經補過上千個損毀古物的他,好功夫也吸引日本收藏家跨海拜託,搶救311大地震損毀、直徑六十公分的有田燒。

蔡詩萍、補釘收藏家 朱芳本

 
向古人愛物惜福的精神看齊,朱芳本純手工補釘,讓裂紋缺角的碗盤有了新風貌,也重拾失傳藝術,留給後代賞玩。補釘收藏家朱芳本在「文人政事」帶您一探補釘藝術之美。

第487集 莊靜雯大型銅雕如風起時 溫柔撫慰人心(105/6/15)

有別於一般厚重的銅雕,莊靜雯的作品展現獨有女性特質,在首度展示的幾件大型創作中,作品「風的引力」很能感受莊靜雯在不同的風景中游移,被牽引出的線條與律動。

因為有風,沉重的銅雕也變得輕盈柔美。因為是公共藝術,所以和觀看者互動更多。這位「滑冰女孩」,在觀賞者與她手握手轉動瞬間,手心溫度傳遞出去,也產生動人的舞姿。而「麋鹿女孩」安靜不語佇立著,她怕驚擾誰?那身後背的網又想捕捉什麼?

 







作品外表的溫柔細膩,完美無瑕,其實是來自莊靜雯焊了磨掉,磨了重焊的分寸計較。

每完成一件作品磨的是自己的心智,銅雕製程繁複,從開始到完成堅持一手包辦,讓她吃足苦頭。

這篇五千字,名為「眼淚」的作品,是作家好友花柏容在莊靜雯辦展前送給她的禮物,而「繁花盛開的祝福」,則是對於那些曾經給她心靈安慰的朋友最深的感謝。

蔡詩萍、銅雕藝術家 莊靜雯



在追尋自己的夢想,在一遍遍重來的過程中,最終選擇不放棄,莊靜雯的銅雕作品,一如她給人的感受,溫柔,也充滿韌性與堅持。銅雕藝術家莊靜雯在「文人政事」分享「如風起時」銅雕創作路。

第486集 劉國同延續生態火苗 孵出台灣物種多樣貌(105/6/8)


如同森林中的精靈般,雙腿一蹬,輕盈展翅的翠灰蝶,灑落一身華麗鱗粉,在白茫茫雲霧間,格外綺麗動人。得到第五十屆金鐘獎肯定的紀錄片「展翅的生命力」,讓人驚豔這種罕見的蝴蝶樣貌,而幕後推手就是劉國同。

棲息在樹頂、樹冠層,身形比十元銅板還小,蟲卵只有四分之一芝麻粒大小,一年只出現一個月,讓劉國同與拍攝團隊花了近三年時間,才完整捕捉翠灰蝶從產卵破殼到羽化成蝶的精彩瞬間。









迷霧森林裡的活寶石,在一群熱愛蝴蝶專業人士的努力下催生出來,透過先進的攝影器材,平常毫不起眼的生態行為放大在眾人眼前,鉅細靡遺,就連毛毛蟲翻個身,一口口啃食葉子的模樣都生動極了。

其實一直對拍攝生態相當感興趣的劉國同,除了醉心翠灰蝶之美,早年從媒體退休後,就陸續拍攝幾支生態紀錄片,像原本是過客,最後卻選擇留在台灣的黑翅鳶。

拍攝鳥類本來就難度較高,劉國同從生態拍攝過程中,慢慢培養出與動物間的默契,也挑戰難度更高的夜間拍攝。

夜晚,看似無聲無息的山區,各種生物依舊活躍著,神秘又有趣,這次攝影團隊鎖定台灣較常見的貓頭鷹「黃嘴角鴞」。

不同於國外紀錄片中的貓頭鷹都是養殖,刻意安排的,劉國同堅持純野外拍攝,一切以尊重物種行為模式為前提,拍攝者更需要有不錯的運氣。

這幾年,完整的台灣物種生態影片一一孵出,除了生態專家們投入,說了令人咋舌的是,那些動輒幾十萬起跳、昂貴的攝影器材,多數靠著劉國同自掏腰包添購的。

蔡詩萍、製作人 劉國同

 
不特別找贊助,劉國同靠著自身力量,出錢出力,做生態專家們的後盾,走遍台灣的各個角落,也希望這一點一滴的生態火苗能夠生生不息。生態紀錄片製作人劉國同透過「文人政事」分享他的生態記錄之路。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