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收看說明

本節目除可衛星收看外,也可透過網路收看, 文人政事線上直播收看!!(請根據播出時間收看)

顯示具有 傳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傳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第500集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 深閱細讀經典一生受益(105/9/14)

「文人政事」邁入五百集了,特別邀請文學大師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白先勇針對文本分析故事脈絡,指出坊間版本差異,引領你我徜徉在曹雪芹的大觀園。









《紅樓夢》早被公認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著作之一,白先勇曾在美國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系教授《紅樓夢》導讀,分中英文兩種課程,持續二十多年,2014年他應台大文學院邀請,回母校開「白先勇人文講座」,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深受兩岸學生歡迎。課程錄影先置台大開放式課程網站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網站,供校內外人士點閱,並出版DVD及書籍。

白先勇從《紅樓夢》的神話架構、人物塑造、文字風格解析這部經典文學的小說藝術,也說明為何《紅樓夢》能讓不同年歲閱讀都有新體悟,也是最能體現中國人價值觀的一本小說。

蔡詩萍、文學家 白先勇


白先勇
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
台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文學創作碩士。
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民國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
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
長篇小說《孽子》
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
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

第488集 朱芳本陶瓷補釘缺角殘破 古物增添藝術味(105/6/22)

走進朱芳本彰化永靖鄉的三合院家中,一眼望去,古瓷花瓶整齊排放,幾乎占據整個視線,其中還不乏有歷史痕跡的補釘老件,懷舊古樸。

出身彰化望族的朱芳本,先祖是清朝文官,孩提時家中常見的補釘古物,滋養他日後賞玩的品味,家中六百多件收藏古物中,有清宮18K金補釘碗、賽璐璐補鐵釘碗、補釘玻璃糖罐等。還有這支造型古典,做工細緻,上頭多達一百八十六支補釘的老茶壺,都是朱芳本的珍藏。

 







其實朱芳本不僅懂得鑑賞收藏,也盡心傳承這項補釘技藝。這種俗稱的「補石回仔」補破碗的工夫,是朱芳本三十年前向親戚學的,原本破裂不堪用的碗公黏補牢固還不夠,朱芳本再使出這項已經失傳的拉鋸穿孔絕活。

補好的碗盤只有外表看得到釘扣,朱芳本刻意將這項技藝保留下來,一補三十年,曾經補過上千個損毀古物的他,好功夫也吸引日本收藏家跨海拜託,搶救311大地震損毀、直徑六十公分的有田燒。

蔡詩萍、補釘收藏家 朱芳本

 
向古人愛物惜福的精神看齊,朱芳本純手工補釘,讓裂紋缺角的碗盤有了新風貌,也重拾失傳藝術,留給後代賞玩。補釘收藏家朱芳本在「文人政事」帶您一探補釘藝術之美。

第475集 吳榮從傳統定位出發 捏塑交趾陶藝術感(105/3/23)

交趾陶,過去常見於傳統建築或民間寺廟裝飾,多以忠孝節義或古聖先賢為創作題材,近年來藝術家們求新求變,提升技法,讓交趾陶再現風華。

其中,投入創意交趾陶已三十多年的吳榮,擅長利用最少支撐點,呈現極動感,堪稱一絕。他的代表作「舞天動地」中,齊天大聖與鐵扇公主,雙腳幾乎凌空,騰雲駕霧的姿態,活靈活現,也將交趾陶創作帶向新的里程碑。

不斷研究技法,也講求釉彩配製。從祈福祥獸到人物作品,吳榮做工繁複精緻,兼具時代感與藝術性,他的巧妝系列,仕女們各個面容姣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這份專屬傳統東方女性溫婉特質,是吳榮花了兩年時間才揣摩出。











而這尊地藏王菩薩,脫去交趾陶繽紛多彩的顏色,捏塑過程卻帶吳榮走入另一個人生境界。

其實對吳榮來說,交趾陶創作何嘗不也像一種修行,他舉傳統交趾陶常見特色「捲鬃毛」來說,除了是基本工的展現,雕塑過程也是讓自己沉澱思緒的方法。

蔡詩萍、交趾陶藝術家 吳榮


 







這幾年交趾陶面臨傳承斷層危機,令吳榮相當憂心,從十幾歲就接觸交趾陶至今,師承嘉義交趾陶大師林添木,吳榮珍惜台灣這項特有藝術文化,一方面堅持傳統工法,卻又不以此自限,努力突破創新,希望為交趾陶拓展更多發展可能,深入民間。交趾陶藝術家吳榮透過「文人政事」分享從傳統出發又兼具創新的台灣交趾陶藝術。

第472集 荒落千年中國琉璃 楊惠姍張毅淬鍊永恆力量(105/3/2)

燈光反射下,艾米爾加萊的琉璃作品如同春天的大地,以詩意和自然情懷交織出繽紛與喜悅。

一隻盤踞的變色龍、爬上瓶身的昆蟲,彷彿都與玻璃成了命定的結合,或是看似不經意的柔和裡,盪著精算過的小氣泡,是溫伯格歷經混亂人生後的平靜。

藝術家用不同技法,造就琉璃多變樣貌,各自閃爍光芒。

睽違二十年,2015年底,琉璃工房再次在台北舉辦國際大展,其中二十八件來自世界各地玻璃藝術珍藏品,是每位創作者對生命的表態,也是藝術家彼此惺惺相惜、相互激盪的經典。楊惠姍張毅收藏的第一件藝術品「A City」,落日餘暉包圍整座城市,令人驚豔。











迷戀琉璃的無限可能,讓七○年代金馬導演張毅與金馬影后楊惠姍,甘願放下如日中天的電影事業,從零開始,幾乎傾家蕩產摸索琉璃脫蠟鑄造技術。

楊惠姍作品中常見以佛像為主題,半透明的佛像和一顆顆小氣泡如夢似幻,讓她三十年創作生涯,在揣摩慈悲的過程裡找到安定。而將看似冰冷的鐵絲和琉璃巧妙融合一起,則是和諧共生的具象詮釋,也反映楊惠姍的生命歷程。

相較於楊惠姍作品的沉靜,張毅創作風格,顯得隨心而為,揮灑不拘,肆意流動的琉璃,充滿東方文學的禪意。

看似作品風格截然不同的兩人,卻同樣在琉璃的虛幻和真實、光和影當中各自表述,尋找堅持走下去的熱情。

蔡詩萍、楊惠姍與張毅










對於中國早在兩千年前就擁有技法純熟的玻璃製品,卻未能將它發揚光大,張毅耿耿於懷,二十八年來,琉璃工房努力將琉璃重新定位,在藝術這條路,兩人緊緊相隨,將富有中國傳統思想的作品,推向國際,追求極致,不曾改變。玻璃工房創辦人楊惠姍與張毅在「文人政事」分享琉璃工房堅持的琉璃藝術。

第471集 自學與再生藝術特輯(105/2/24)

「文人政事」今天的特輯很不一樣,因為有幾位素人或自學有成的畫家,以及藝術家善用回收廢料、創作不凡作品的內容。

我們先從九十歲的素人畫家李涼看起,從她的例子,您會瞭解為何人生七十才開始;而原本在菜市場賣醃漬菜的柳依蘭,則從繪畫中找到自我
素人畫家李涼多才藝 畫人生風景多姿采
晨賣菜午作畫 柳依蘭從創作找到自我


畫家 李涼
畫家 柳依蘭











接下來我們要看兩位自學有成的藝術家,一位是以畫觀音像聞名的工筆畫家王雙寛;還有一位,是台灣少有的皮雕畫家林幸輝,他以巧手天分,刻畫出充滿人情的老人和古厝。
王雙寬自學創作半世紀 工筆畫百廟百英雄
林幸輝自學皮雕畫 深情刻畫老人古厝歲月


工筆畫家 王雙寬
皮雕畫家 林幸輝











接著我們要介紹三位,很能善用回收物品的創作者。一位是九份長大的釘畫家胡達華,將回收鋁罐,當成顏料,釘貼出美麗的風景畫。還有樹皮編塑家李永謨,用被丟棄的樹枝樹皮,做出多樣化的生物昆蟲。還有工藝家張熒淼,用廢木料創作拼貼家具,相當與眾不同。


釘畫家 胡達華

胡達華獨創釘畫 用釘槌敲出九份鄉情

李永謨創意編塑樹皮 展現百變工藝之美

善用木材顏色紋路 張熒淼創作拼貼家具






樹皮編塑家李永謨的作品
工藝家 張熒淼











上一段我們看了三位工藝家,將回收物質再利用的創作之後,再來這一段帶您更深入瞭解再生藝術的可貴,看台灣好基金會如何讓垃圾變寶藏。
讓垃圾變寶藏 再生藝術工坊啟發創造美學


再生藝術工坊

藝術家未必一定要科班出身,回收舊物的再生藝術,也不用花大錢,希望今天的特輯,能帶給您「有為者亦若是」的啟發。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