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像一面鏡子,反映所屬的年代,讓不同世代的人們有機會重返歷史,想像自己未曾參與的情境,但是我們看到了什麼?又遺漏了什麼?一群長期關注臺灣社會議題的攝影家,在臺灣攝影博物館籌備處,舉行主題叫做《出社會:1990年代之後的臺灣批判寫實攝影》聯展。
那些在新聞事件中曾經出現的議題或是許久被人遺忘的場景,被攝影藝術家們記錄下來,既寫實、又具有引人反思的批判性。這個展覽結合了批判論述、記錄攝影、及觀念藝術,可以說是一個關於臺灣攝影歷史發展的研究,也是對1990年代之後,社會寫實攝影的回顧與討論。張美陵以藝術家楊順發與紅毛港團隊完成的「彩庄紅毛港」系列作品為例,說明藝術家們如何與居民完成被拆遷前的一項行動藝術。
戰爭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也改變了臺籍慰安婦的容顏。資深攝影家黃子明,拍下阿嬤們戴上、取下面具的情景,代表著慰安婦阿嬤從過去遮掩不願見人,經過藝術療癒的過程後,逐漸勇於面對創傷。黃子明以他們在日據時期花樣年華的少女模樣,對照當今老邁的身軀,表現出作品背後不在場的是最殘酷的戰爭與人性。
流落街頭的流浪狗,無罪的被關進牢房,等待安樂死,
杜韻飛拍下「流浪狗的最後凝視」,
試圖建構人與動物之間平等的生命對話。
這些寫實攝影,包含了不同世代、不同族群的攝影藝術家,
他們本身其實也在對話。
展現不同視野、角度的臺灣社會,您看到了什麼?
「文人政事」讓策展人張美陵帶您深入了解。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