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收看說明

本節目除可衛星收看外,也可透過網路收看, 文人政事線上直播收看!!(請根據播出時間收看)

第221集 突破傳統工藝厚重感 欣賞輕透亮白輕美學(2011/5/4)

工業技術持續往輕薄短小的方向前進。位於南投的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推出這場「輕透亮白.輕盈工藝特展」,就是利用材質和技法表現出心裡與視覺上的輕盈美感,突破傳統工藝給大家的厚重印象。


策展人以「輕美學」的概念,鋪陳來自十位國內外創作者的一百五十件輕加工、輕巧思、輕素材的「輕展品」,包含裝置作品、設計作品、和工藝作品,呈現工藝與設計跨界的多樣面貌。外型像甜甜圈、名為「竹浪」的作品,是用桂竹和天然漆編製而成,非常精緻。藺草席一直是實用配角,利用藺草席和靠枕的結合,創造出靠蓆這個新角色。放椅子上就是可撐腰的好坐墊。傳統的藺草拖結合現代的人字拖概念,可以放上明信片和信封,讓記憶和旅行的故事掛在牆上留存。針對最不容易被加工而被捨棄的竹節,設計成手錶的基座,配上竹皮錶帶,搭配電子顯示幕,成為融合科技與傳統的作品。


還記得從教室窗上玻璃看到蔚藍天空的感覺嗎,舊窗上的手工口吹玻璃,好似捕捉了風的線條,記錄了過往的歲月痕跡。吹製玻璃沒有阻礙的清透質感,正可以表現小時候對事物的好奇想像,作者藉由一個個玻璃兔子和投影畫面,切換場景,讓觀者重新想像天真美好。將童年的竹蜻蜓以新編手法,利用磁鐵異性相斥原理,達到磁浮的輕盈感。加上竹材輕巧的晃動感,重現兒時玩竹蜻蜓旋轉飛行的夢想回憶。將現代潮T創意和傳統宮燈結合,是要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傳統常民工藝才是臺灣生活的珍貴資產。不鏽鋼的沉重材質在工藝創作者的巧思下,也能成為很有視覺張力的輕盈飾品。

蔡詩萍、策展人李尉郎


進入美感經濟時代,人們更加崇尚簡樸手感,「文人政事」讓策展人李尉郎帶您了解化繁為簡的工藝作品,共同體驗輕鬆愉悅的輕工藝世界。

◆ 輕透亮白.輕盈工藝特展 

第220集 北美館臺灣百年身影展 看攝影說故事(2011/4/27)

臺北市立美術館策畫「時代之眼-臺灣百年身影」攝影展,透過一百多位攝影藝術家的作品,回顧臺灣一百多年的地理人文發展,以聯繫起在地人民的生活經驗與共同記憶。而作品依時序,從1871年蘇格蘭籍攝影家約翰.湯姆生,隨長老教會牧師,來臺拍攝的紀實影像揭開序幕,到2011年的當代數位影像作品,也可以讓人了解,臺灣影像藝術的發展軌跡與脈絡。


約翰.湯姆生1871年起在臺灣南部拍攝的作品,是現存關於臺灣最早的攝影影像紀錄。這次難得展出二十張作品,是出自原玻璃版底片的、再放大數位輸出照片。




接著清領時期後,日據時代有一組首次展露於國人眼前的,是關於名門霧峰林家的房宅、生活起居照,反映出當年臺灣大家族的生活形貌,專家從拍攝年代和其他可靠資料研判,應該是十二歲寄養在霧峰林家的臺中前輩攝影家林草拍的。

而從光復前後一直到1990年代的臺灣前輩攝影家,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的只是業餘愛好者。他們常追蹤當下社會最熱切話題,或長期關懷社會各階層角落,有別於早年的寫實鄉土。

蔡詩萍、攝影家莊靈
 


到了1990年代以後,影像呈現和主題選取,有了多元的發展,社會議題轉為強調個人感受的抒發,創作者往往也具有美術的專業學養。由於拍攝或製作上可能大量運用數位化科技,因而創造出更多想像豐富的視覺效果。「文人政事」在中華民國建國百年,讓攝影家同時也是策展人之一的莊靈先生帶您回顧欣賞「時代之眼-臺灣百年身影」。

◆ 時代之眼—臺灣百年身影 

第219集 臺式園林原鄉時尚 華陶窯充滿人文風情(2011/4/20)

一窗綠意映入眼簾,就算粗茶淡飯也有芬芳滋味。位在苗栗的華陶窯,在「生活美學」這個名詞出現之前,就已經用「生活態度」打響名號,成為許多人造訪苗栗的景點之一,也是華陶窯發展文創品牌的最佳後盾。

華陶窯其實就是實踐做陶人的生活寫照,曾經商從政、現在退隱山林的窯主陳文輝,即使自家院落早已擴展成為六公頃大的園區,他還是隨身帶著花木修剪工具,走到哪剪到哪。把對臺灣的熱愛,濃縮在這一方土地上,高低落差大的山坡地上,盡可能保留臺灣原生種的植物。


導覽讓客人不只是走馬看花,可以感受主人的用心。對於初次造訪的人來說,在這裡接觸陶藝不但能親近藝術,也是親近土地的另一種方式。在主人和工作團隊的細心照料下,華陶窯一年四季,不論晴雨,都有著不同的美,迎賓鐘鼓,讓人一進門,就好像換了心情,深深被它吸引

華陶窯的員工會隨手更換石臼裡的花,一花一世界,在角落吸引遊人的目光。古早的牛車輪做成桌面,木製的電線桿,則當做柱子,喚起長輩們美好的舊時記憶。而在亭台樓閣與磚牆林蔭間,還隨處可見詩詞。讀一遍,跟著想像它的意境。殖民時期荷蘭人引進的砌磚工法,日式素雅的黑瓦,加上漢民族特有的雙扇木門,華陶窯巧妙地將不同民族的建築特色,與花木融合在一起。

蔡詩萍、華陶窯執行長陳育平


從單純做陶的窯場變為觀光景點,華陶窯走出製窯業不同的格局,窯主希望下一代能夠用新時代的文化行銷,將它發揚光大。華陶窯這個充滿臺灣味的園林和經過規劃後的品牌,已經走出苗栗苑裡,將把臺灣的美好,帶到更多的地方去。華陶窯執行長陳育平帶您一探分明。


 ◆ 華陶窯

第218集 寫日本人在臺故事 木下諄一獲臺北文學獎(2011/4/13)

來自日本愛知縣、在臺灣住了二十多年的木下諄一,以描繪五位日本人在臺北奮鬥的故事小說「蒲公英之絮」,拿下了第十一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類的三十萬元大獎,這是臺北文學獎第一次有外籍人士獲獎,讓木下諄一非常驚喜。












1961年出生的木下,在大三那年就曾休學到臺灣學中文,回日本完成學業工作了五、六年後,先到香港、接著落腳臺灣。他從教日語、做翻譯出發,出過「臺灣旅行術」散文書,還當過記者,幫雜誌採訪過許多名人。但他最大的心願卻是寫小說,沒想到初試啼聲用全中文寫的小說,竟然就入圍、得獎。


木下諄一的太太木下真子也是二十多年前來臺北學中文、之後念師大美術系,平日就愛待在工作室畫抽象畫,或是下廚做點日本家常菜,吃得很簡單,他們租來的房子沒有太多布置,但維持著日本人一貫的乾淨整齊。兩人世界之外還有隻乖巧的多多,木下太太說,原本他們想回日本了,卻因為臺北文學獎的肯定,讓他們決定留下來。兩人從年輕在臺北相識結婚,二十多年青壯歲月在臺北度過,對臺灣的感情很深厚,更對來臺觀光居住的日本人有深刻的觀察,因此多年觀察體驗,化成小說靈感,杜撰出五個日本人物,來說故事。

蔡詩萍、年金正獎得主木下諄一
 











評審認為木下諄一的作品跨越語言障礙與文化鴻溝,文字真誠感人。看到木下在書桌前貼了提醒自己勤於寫作、內容要客觀不拍馬屁等標語,充份顯示他的自我要求。木下太太很支持先生,分一些賺錢的工作時間去寫作,而他也將繼續在臺灣畫畫,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畫也能得獎,這對日籍夫妻,不只和臺灣的緣分很深,連夢想都在這裡逐步實現。年金正獎得主木下諄一將在「文人政事」與各位分享他的「蒲公英之絮」。


◆ 臺北文學季 

第217集 胡達華獨創釘畫 用釘槌敲出九份鄉情(2011/4/06)

擁有百年採礦歷史的新北市九份,因為山海景致優美、小鎮沿著山坡而建的階梯式景觀,吸引了許多旅人,也成為藝術家的靈感來源。1938年在九份出生的胡達華,成年後到了臺北從事五金買賣,卻仍常懷念家鄉古樸的人情風貌,讓他退休後有了尋找年少記憶的動力,進而想出獨創的釘畫,一釘一槌的敲出九份舊時風采。

不明究裡的人,看到他九份工作室這些鐵鋁罐,還以為他兼做資源回收,這些賣不了多少錢的廢棄鐵鋁罐,經過胡達華的巧手創作,可就身價不凡了。他使用的工具離不開自己最熟悉的五金,剪刀是他的調色盤、鐵片是他的顏料。剪好相近的色塊後,接著拿鐵鎚當畫筆、釘上鐵釘像是筆觸。












很少以人物為主題的他,卻對著鏡子釘出這唯一一張自畫像,胡達華笑稱這是要留給他最後一天的畫,可見他對釘畫的熱愛。在黃金博物館的個展中,許多人訝異沒學過美術的胡達華,能有此過人美術天賦,但在他手中看起來不複雜的釘畫,卻極需耐性。

胡達華曾多次到美國展出,總是不忘剪個有Taiwan字樣的鋁片在畫中,讓人一看就知道這神奇的釘畫是出自臺灣人之手。他在九份的工作室,就是他創作、教畫的園地。他希望對釘畫有興趣的人,能做出和他不一樣的風格。

蔡詩萍、釘畫家胡達華 












釘畫家胡達華的執著與創意,不只實踐現代多樣化媒材的藝術,也為九份的流金歲月留下今昔對照的見證。

◆ 黃金博物園區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