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收看說明

本節目除可衛星收看外,也可透過網路收看, 文人政事線上直播收看!!(請根據播出時間收看)

第196集 臺灣好米轉型質優 氣候變遷考驗產業發展

米苔目、肉粽、米糕、還有麻糬,
這些大家常常吃的食物,全都是用米做成的。
不過現在大家吃的米,可是經過好幾十年來的改良,
雖然臺灣也有原生種的稻子,不過日本人來台灣吃不習慣,
就開始經過一連串的育種,
到現在我們最常吃的,就是秈米和稉米,加起來有三、四十種。
雖然透過育種,稻米抗病蟲害能力增強,產量也大大提升,
不過國人米卻吃得越來越少,
以前在民國七十年代,每個人一年還吃九十公斤的米,
現在卻只剩四十八公斤,平均每個人一天只吃一碗飯。
現代人米越吃越少,也反映出稻米產業在轉變,
商人把過去大布袋的米改良成精緻的小包裝,
讓米也可以變成禮品送人,
而這些有關稻米在產業與文化上的轉變,
通通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展出,就是要讓民眾在吃米之餘,
也能了解更多稻米的故事。
但除了回顧過去,也要了解臺灣未來稻作產量,
可能會受到氣候變遷、均溫上升影響的潛在危機,
因為臺灣位處於亞熱帶,
在國際組織的評估中屬於高風險的邊緣地區,
極需要即時研發因應的策略與科技。
而且所謂的高品質將不只是好的外觀及口感,
還必需包括安全及符合生態平衡的生產過程,
「文人政事」專訪臺大農藝系特聘教授盧虎生,
談臺灣米的過去、和未來。
◎詳盡的節目內容,請收看台灣宏觀網路電視

沒有留言: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