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收看說明

本節目除可衛星收看外,也可透過網路收看, 文人政事線上直播收看!!(請根據播出時間收看)

顯示具有 農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農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第402集 素人畫家李涼多才藝 畫人生風景多姿采(2014/10/29)

在宜蘭四鬮庄農村長大的素人畫家李涼,樂觀開朗又多才多藝,畫的大多是她小時候農村大家庭的忙碌和樂景象。

其實年近九十的李涼阿嬤年輕時也曾歷經失婚、困頓、病痛種種挑戰,但她卻都堅強面對克服;在人生的下半場開始展露她肯學會教的多元天賦。

絲襪花也是她的拿手項目,雖然不是她發明的,但憑著插花配色美感,她研究改良,功力吸引眾多學生要她開班授徒。











最令家人驚奇的,是李涼沒學過繪畫,竟然很會畫。就在她近七十歲時到女兒加拿大住所,開啟她人生不同的風景。

李涼自己也沒想到,她隨意畫的一張圖,被女兒報名參賽,還真的獲得朱銘長青藝術獎「大師獎」。給她好大的鼓勵,因此決定要努力畫下去。

小時候在宜蘭家鄉的一切,就是她最好的題材。往事一幕幕,都在她的腦海。懷念的還有小孩最愛的過年,長輩們忙著做粿,備好料,迎接農曆年的到來。

小時候走路上學的沿途風景,雖然早已不在,人事全非,但當年心中嚮往的夢想,畫出來更鮮明。

蔡詩萍、畫家 李涼










所以這些畫是李涼自己的人生故事,也是與年輕後輩分享的好題材。而也因為李涼生性開朗陽光,興趣廣泛,讓她的人生如倒吃甘蔗,過得快樂滿足。畫家李涼阿嬤在「文人政事」分享如何她在近七十歲開始用畫記錄人生故事的點滴。

第314集 新竹市長許明財 打造宜居宜遊智慧城市(2013/2/20)

新竹市是一個人文薈萃,文風鼎盛的城市,同時多種語言族群融入,以及近二十年來高科技產業的進入,與文化自然融合,讓這個城市呈現出豐富獨等的文化。

新竹市是北台灣的文化古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擁有多元化的海岸生態以及高科技的產業,使得這個美麗城市洋溢著人文、藝術及科技的氣息,充滿活力的都會城市。

 










新竹市的美,在於它的人文環境有著豐富歷史資源,其東、西、南、北及香山區不管是街道或是人、物都有著古老的故事,值得閱讀。同時擁有的海岸線,沿海十七公里生態休閒海岸觀光帶,更是需要加以規劃,目前已積極進行中,期盼與美國矽谷旁的十七哩海岸互相輝映。


二十年前新竹科學園區的進駐,最尖端科技產業也在此締造了經濟奇蹟,但面臨著科技產業外移,為創造第二個二十年的佳績,也正在不斷的改善園區的投資環境,提升生活品質及整體觀光規劃,讓科技產業的根仍留在新竹,再創另一個二十年的高峰。

蔡詩萍、新竹市長許明財
 

 









新竹市在科技與文化兩大主軸發展的程式裡,具有相當特殊的人文環境,為了促使該城市朝向,「國際化」、「科學化」及「生活化」發展,以基礎建設為主,提供優質的生活機能,讓市民生活在安全、乾淨及服務效率高的國際花園城市中。「文人政事」請新竹市長許明財與您分享新竹市推動智慧城市的優勢。

第305集 千畦種子館 分享台灣植物種子多樣奇妙(2012/12/19)

台南古樸的巷弄中經常充滿驚奇,這家隱身在東豐路巷內的秘密花園,是被許多網友分享推薦的千畦種子博物館。

這一天,大門隨意的寫上狀元紅了,似乎在提醒旅人把握觀賞。而進門後,一眼看見遮雨棚下吊著各式各樣的種子,幾乎都是我們不曾留意看過的。剛採收回來的種子,都會先吊在這邊陰乾才能保存收藏。

 










自稱園丁的主人梁先生和太太,原本是景觀園藝專家,梁先生尤其會種樹,後來會對收集種子有興趣,出於對大自然生態的珍惜。

由於夫妻倆收集的種子越來越多,友人於是建議他們開放分享,在收藏室中,陳列這些經過細心分類的各式花草種子。這裡除了別稱相思豆的小實孔雀豆種子,是較多人看過的,有些不知名的種子,顏色鮮豔到讓人誤以為是染過的。像有劇毒的雞母珠,早期被用來以毒攻毒當成醫病原料,醫學發達後就不再普遍了。

經由主人的解說,這些種子變得生動有趣。再藉由女主人的巧手,將這些各異其趣的種子,做成文創飾品。像是狐尾椰子,把果實挖個洞,裸露出種子時,就像個娃娃臉。而搖起來有沙沙聲的沙盒樹,是女主人的最愛之一。

主人一家用心照顧蒐集來的種子,三年來不收費,開放給預約民眾來認識大自然的奧妙,如果您也喜歡種子,台灣可是資源豐富。主人希望來這裡參觀的人,都是對植物有興趣,或是希望瞭解更多植物秘密的人,不希望這裡變成一個觀光景點。

由於講究天然,女主人的待客之道,是拿出她自行利用植物園裡的素材,蒸餾提煉出的植物純露,可以加在水中飲用,或是噴在身上防蚊。如果想擦個口紅,胭脂樹的種子加點水揉一揉,就可以派上用場。

蔡詩萍、園丁 趙英伶、館長 梁朝勛

 

千畦種子博物館,有主人日積月累的用心,種子的世界,真是令人大開眼界。「文人政事」請千畦種子館長梁超勛及園丁趙英伶與您分享種子秘密。

第278集 葉發原皮塑藝術突破傳統 創意趣味兼具(2012/6/13)

雖然皮革本身沒有生命,但它特有可以伸張、縮擠特性,到了皮塑藝術家葉發原的手中,卻能變成一件件看起來有體溫、會呼吸的作品。

「螃蟹系列」就是葉發原最早揚名世界皮藝界的代表作,他運用皮雕皮塑技巧,將有稜有角的螃蟹特徵,一一的組合呈現。若不說,還真會讓人以為是隻活蟹。












葉發原三十六歲就贏得文建會頒發工藝類最高榮譽「民族工藝獎」一等獎的殊榮,為現代皮革藝術開拓創新的一頁。他偏愛鄉土田園的題材,將平凡無奇的草蟲人物,用皮革表現得生動活潑。像他把「螳螂」擬人化,搭配鮮豔的配件色彩,讓它們有時成為新潮的搖滾樂手,有時是共撐一把雨傘的情侶,還有結合民俗的娶親團,和令人莞爾的下棋對奕情景。

寫實精雕的皮塑螞蟻,葉發原也用西瓜和甜點等食材,將高度社會性的昆蟲動態表現出來。

葉發原的豐收系列,則呈現台灣早期的田園生活。農夫有的杵臼搗米、有的簑衣下田,有的使力挑擔。但辛苦的耕作、有甜美的豐收。葉發原一樣用皮塑刻畫滿臉風霜的農夫,這一籠籠販售的瓜果和竹籠,也都是用皮塑編織而成。

蔡詩萍、皮塑藝術家葉發原












葉發原的創作靈感,多來自於田園生活和大自然生態。他不斷摸索精進皮塑藝術的可能性,才能將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和觀察,塑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文人政事」帶您欣賞皮塑藝術家葉發原充滿挑戰又很精彩的皮塑人生。

第204集 盆景藝術學問大 養生館百年老樹有看頭(2011/1/05)


花博新生公園區內的養生館,有全臺灣最珍貴的盆景,
上百盆臨摹百年老樹形態縮影的百齡花瑞,展現不同姿態意境。
養生館裡的珍貴盆景,有許多是向收藏家商借來的;
還有從各縣市比賽一路過關斬將的得獎作品,
這盆「真柏」就是國內外觀眾爭相拍照的首獎之作。


盆景藝術除了臨摹大自然的樹型之外,
修剪是一門大學問,也是評審的重要項目。
有些沒參賽的,由於長得很特別,令人好奇。
養生館吸引許多阿公阿嬤級的長輩觀賞,
看到這些百齡花瑞,大家都變年輕了。
這盆親切感十足的榕樹,枝幹呈現出亂中有序、循序漸進的向陽性,
讓人想起小時候廟後面的那顆大樹。
養生館在花博期間,每期展出一百盆造景盆栽,
分成室內二十盆、室外八十盆,總價值約一億元。
一共有四期,大家可以一看再看。
這麼珍貴的盆景,照顧起來是要很細心的。
這些盆景能展現美麗的力量,多靠主人每天細心澆水、修葉,
有人說是比養孩子還費心費工!
花博遊客能欣賞到這些無價之寶,機會難得,
「文人政事」讓盆景藝術達人林慶祥帶你看熱鬧也看門道。

第196集 臺灣好米轉型質優 氣候變遷考驗產業發展

米苔目、肉粽、米糕、還有麻糬,
這些大家常常吃的食物,全都是用米做成的。
不過現在大家吃的米,可是經過好幾十年來的改良,
雖然臺灣也有原生種的稻子,不過日本人來台灣吃不習慣,
就開始經過一連串的育種,
到現在我們最常吃的,就是秈米和稉米,加起來有三、四十種。
雖然透過育種,稻米抗病蟲害能力增強,產量也大大提升,
不過國人米卻吃得越來越少,
以前在民國七十年代,每個人一年還吃九十公斤的米,
現在卻只剩四十八公斤,平均每個人一天只吃一碗飯。
現代人米越吃越少,也反映出稻米產業在轉變,
商人把過去大布袋的米改良成精緻的小包裝,
讓米也可以變成禮品送人,
而這些有關稻米在產業與文化上的轉變,
通通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展出,就是要讓民眾在吃米之餘,
也能了解更多稻米的故事。
但除了回顧過去,也要了解臺灣未來稻作產量,
可能會受到氣候變遷、均溫上升影響的潛在危機,
因為臺灣位處於亞熱帶,
在國際組織的評估中屬於高風險的邊緣地區,
極需要即時研發因應的策略與科技。
而且所謂的高品質將不只是好的外觀及口感,
還必需包括安全及符合生態平衡的生產過程,
「文人政事」專訪臺大農藝系特聘教授盧虎生,
談臺灣米的過去、和未來。
◎詳盡的節目內容,請收看台灣宏觀網路電視

第180集 室內盆栽小森林 林惠蘭散播歡樂種子 7月21日首播



▲第180集 室內盆栽小森林 林惠蘭散播歡樂種子      7月21日首播
走進林惠蘭在台北的麻雀窩,沒有人不感到驚奇,
不論你叫得出名字、或叫不出名字的蔬菜、種子,
他都可以將它們變成一盆盆令人讚嘆的居家盆栽。
巧的是,林惠蘭的種子盆栽不一定要放在陽台窗邊,
只要你細心澆水,它自然會給你美的回報,
帶給無數喜愛植栽、卻苦無陽台庭院的人很大的信心。
瞧,高麗菜除了吃還能這麼栽,高麗菜心也可以幫它開成這樣;
而薑不再只是擺在廚房放任枯萎的薑,
它能以不同姿態駐足在你眼前,
難怪林惠蘭喜歡到菜市場選美。
由於姓林,又是種子達人,網友都暱稱林惠蘭Linda,
看他採買動作實在很快,
買了包銀杏、再到熟悉攤位選老薑和高麗菜,
三二下就買了一整籃,老闆知道他是要買回去種的,
都很識相的讓他挑選。
林惠蘭每次把照片PO上部落格,總能帶給眾多網友粉絲快樂,
這也是他不斷散播快樂種子的動力,
「文人政事」帶你分享林惠蘭充滿創意喜悅的盆栽森林。
文人連結
林惠蘭老師種子盆栽 http://www.seedwd.net/index.html
◎詳盡的節目內容,請收看台灣宏觀網路電視

第175集 農委會推樂活農業 陳武雄談生活美學 6月16日首播



▲第175集 農委會推樂活農業 陳武雄談生活美學      6月16日首播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是美國伊利諾大學農經博士,
投身台灣農業四十年,見證台灣農業的起飛、轉型,以及困境。
從台灣加入WTO的國際談判到現在的兩岸ECFA,
他的公職生涯,幾乎都離不開農業。
為了不讓農民擔心ECFA開放進口,他曾經這樣掛保證:
如果開放一項,陳武雄下台。
為了平反曾經被傳有重金屬污染的農地,他也曾向媒體喊話:
鉻米或是砷米這兩項名詞,拜託我們媒體不要再用了,
因為沒有這樣的東西,消費者也不用吃到這污染米。
而養雞場若傳出雞有問題,陳武雄就得和民代率先啃雞腿。
國台語雙聲帶,陳武雄很懂得如何和農民溝通,
雖然農業是他的專長,但他還有項最愛就是詩歌,
愛寫詩的他,看台灣農村,多了詩意,就少了政治。
在各地領略台灣農村之美,陳武雄深受許多人親土親的感動,
他筆名陳填,這個「填」字,正表達他對這片土地的真情,
在老農村想轉型再生、愈來愈多都市人想到農村體驗之際,
「文人政事」帶你了解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想推動的樂活農村和農業美學。
文人連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http://www.coa.gov.tw/show_index.php
◎詳盡的節目內容,請收看台灣宏觀網路電視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