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收看說明

本節目除可衛星收看外,也可透過網路收看, 文人政事線上直播收看!!(請根據播出時間收看)

第225集 李國陽巧思創作 讓玻璃工藝璀燦多變(2011/6/01)

資深玻璃工藝家李國陽投入玻璃創作近四十年,在新竹湖口老街這樣開放的工作室中,他早已習慣遊客的注目,完全不受影響,長時間戴著護目鏡的李國陽正做的是很受歡迎的花系列-鈴蘭,可以想像,展示櫃上又即將多出一件令人驚豔的美麗作品。通常李國陽的作品在展示櫃上不會放太久,因為買家可能早就在等了。他的巧思和工藝,讓玻璃不再只是普通的生活用品,變成會讓人想收藏的藝術品。











不論是花系列、或是松竹梅,李國陽有別於一般琉璃的脫臘鑄造法,他以專精的實心雕塑,塑出深具意境的作品,透過組合,好像變成一幅畫,這件作品叫「鄉野」,有李國陽拿手的竹,十足讓人感覺村民正在風吹竹林中,享受農村樂。而感恩系列雕塑的親子線條,流暢優美,這一組高爾夫,也充份顯現球友志在必得的肢體語言。

婚前就擔任李國陽經紀人的李太太,最了解從事玻璃創作的辛勞,就怕手工玻璃真的成為孤獨的夕陽工業。

蔡詩萍、玻璃藝術家李國陽


興趣是工作的最大動力。只有玻璃能讓好動的李國陽坐得住。他的靈感則有很多是來自電視。靈感不成問題,到是時間總是不夠,李國陽靠著一雙非常勤奮的手和很有創意的頭腦,雕塑出千變萬化、晶瑩剔透的玻璃藝術作品,「文人政事」帶您品味欣賞玻璃藝術家李國陽的創作。

第224集 臺灣設計國際發光 臺科大績優經驗談(2011/5/25)

臺灣學生近年在國際設計比賽中,捷報頻傳,受到國際矚目。像有設計界奧斯卡獎美名的「德國iF設計獎」,2011年公布設計概念獎入選前一百名,臺灣就有三十一件得獎,贏過韓國,成為參賽國之冠。其中,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就包辦十四件,獲獎數為世界之冠,也展現臺灣年輕人在設計上的實力。工業設計所一年級的范承宗和鄭宇庭的「平衡枴杖」得到第四名。












才剛從紐約念完碩士,就被母校臺科大聘為專案講師的陳彥廷,更是個國際比賽的得獎王,電子捲尺就是從留學生活中得到靈感;貼心設計總能贏得贊賞,防卡水溝蓋,是陳彥廷2010年的得獎作品。評審肯定,下一步就是量產考驗,陳彥廷的「易倒罐」已經跟廠商簽約上市。

除了德國iF設計獎,臺科大2010年在紅點設計獎視覺傳達類也有五隻影片獲獎,李珮雯的動畫作品愛神號便是其中之一。得獎的鼓勵,讓臺科大師生互動、學長帶學弟參賽的傳承榮譽心更加旺盛,現在學校要補強的,是得獎作品如何能早日量產,因此2011年成立了一個創意設計中心。

蔡詩萍、臺科大副校長彭雲宏
 


得了獎怎麼量產,相信是全臺灣所有設計者或發明人最傷腦筋的事,「文人政事」請臺科大副校長彭雲宏分享他們的多年經驗。

第223集 記錄金僑移民南洋血淚 「落番」感動人心(2011/5/18)

出身彰化鹿港的唐振瑜導演曾參與多部電影「國父傳」、「陰間響馬」、「大頭仔」,以及電視劇,是位資歷完整豐富的資深導演,當年他是名導丁善璽的副導,被喻為臺灣第一副導,為了理想成立自己的公司卻揹了二十年債,但他堅持他的電影夢,要拍出讓世人掉眼淚的感人之作。他堅持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拍自己想拍的東西」,開始接文史影像記錄案子。
 

唐導演對金門的深厚情感,早在服役期間便已深深植根,他長期投入金門文史工作,曾先後完成「金門歷史風雲」、「文化金門全紀錄」、「星月無盡」,此次更遠下南洋,以金門與馬來西亞的僑鄉關係,拍攝金門人的移民故事,在馬來西亞已引起當地華人的熱切關注,放映時造成轟動。

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帝國主義以船堅炮利打開中國封閉之門,此時正值非洲農奴廢除,東南亞殖民經濟繁榮,世界勞動力卻嚴重缺乏。在種種誘因之下,因為開墾、殖民、貿易等大量勞力的需求,吸引了華南沿海地區貧苦華工前仆後繼地從原鄉到南洋,尋找出路。從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中葉間,啟動了一波波華人「落番」的移民風潮。

蔡詩萍、導演唐振瑜

「落番」由金門國家公園出資、導演唐振瑜執導的劇情紀錄片,以影像故事敘述並重建金門人「落番」,也就是下南洋的路線與重要情節,原始呈現金門人移民年代的艱辛,以及苦力華工由奮鬥到致富、衣錦返鄉的傳奇故事,同時也有客死他鄉,終其一生回不了故里的移民悲歌。影片全長約一小時,這一小時的成果,其實耗費了拍攝團隊一年餘光陰,往返金門及馬來西亞勘景、進行田調以及史料考據,背後所耗費的工夫自不在話下,而凡此亦歷歷呈顯於影片當中。「文人政事」請導演唐振瑜帶您一探「落番」。

第222集 布袋戲到銅雕 蕭任能從民俗獲創作靈感(2011/5/11)

曾獲得國家工藝獎、傳統工藝獎的雕塑家蕭任能,對傳統藝術興趣濃厚,從竹山高中美工科畢業後,就專職佛像、民俗的銅像雕塑。但更早讓他玩出興趣的,是小時候就愛看的布袋戲。他國中就開始無師自通的雕刻布袋戲人偶,利用時間遊走民間各個寺廟,研讀相關書籍,而這份對布袋戲的興趣,竟巧妙的和日後的銅雕創作結合。 

 

蕭任能到現在仍兼作人偶頭、布袋戲服飾和道具,他珍藏的古董人偶頭,他可以如數家珍的細說從頭。蕭任能還有自己的班厎,偶而會接戲演出,這戲台也是自己拼接組裝再修復上漆完成的。他就算一個人在家演也能自得其樂。讓人分不清他做主業銅雕比較多,還是玩布袋戲的時間多。


就因為常到廟裡看戲,對臺灣大大小小廟宇很熟,他近年來創作的「二十四節氣」系列作品,就是發想於十多年前看到臺南馬公廟,潘麗水的二十四節氣廟門手繪畫,有別於其他廟門的手繪主題,將二十四節氣擬人化表現出來。

蔡詩萍、雕塑家蕭任能












蕭任能用三、四年的時間,以童子造型創作於二十四節氣之上,加上時令與民俗活動,完成饒富童趣的系列作品。像夏季的「芒種」節氣,小童應景的划龍舟過端午。「立秋」節氣,牛郎織女在七夕相會,這件作品表現兩小無猜的純情。而秋天的第二個節氣「處暑」,仍然炎熱,古人稱秋老虎,蕭任能從布袋戲找到靈感。至於冬天「大雪」節氣,童子手持雪花,灑下人間。

透過這些生動的節氣童子,讓人對於二十四節氣有更深刻的認識,「文人政事」帶您欣賞雕塑家蕭任能展現老祖宗智慧的銅雕創作。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