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雕家董坐出身硯台世家,從小看著父親一刀一鑿研磨雕刻,也跟著走上這條路。泛黃的照片和父親的作品,記錄著家族傳承的使命;如今董坐兩個兒子也隨著他的腳步,打算將硯雕發揚光大。
由於硯台需要以水研磨,所以最初大多雕一些與水相關的動植物,像牛、青蛙、荷葉等,但現在不同了。董坐夫婦在彰化縣二水鄉成立了「董坐石硯藝術館」,常年展出硯雕作品,不只有十二生肖、瓜果蛙牛等農村景象,還有些地景故事,或者富有趣味性的硯雕,像鞋子、手機都可以是創作主題。至於兩岸交流的時事話題,也給了董坐靈感。這些豐富多變的作品,把我們學生時代對硯台的刻板印象,給徹底顛覆了。
地處濁水溪流經的彰化二水鄉,因為方便採集具有黑玉之稱的螺溪石,因此以製硯文化聞名全台。這些從濁水溪河床採集而來的螺溪石,不染砂塵,又易於發墨,潑水後的色澤更加明顯。
董坐依螺溪石的色澤、深淺不同來創作;像墨黑色最正統,常用來雕龍、水牛等動物,棗紅及黛綠則適合植物、瓜果雕刻。
民國七十九年,董坐取得一塊六百公斤重的螺溪石,花了二十三個月時間雕成百年僅見的「百龍硯」,這樣曠世之作,吸引許多人來參觀。而龍一直是董坐最喜歡的主題之一,各式各樣的龍在他的巧手雕刻下,有著不一樣的典故背景。
董坐一家人同心合力,期望能為地方文化做薪傳,將石硯雕刻的藝術推向更高的境界。而這些隨著董坐人生經歷所累積的作品,反映出不同時代的生活面貌,「文人政事」讓硯雕藝術家董坐帶我們細細品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