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十四年由導演何基明以三十五釐米底片拍攝的「薛平貴與王寶釧」,是台灣第一部台語片,而且是很賣座的歌仔戲電影。雖然已經老舊得讓人看得很吃力,但它卻是台灣失而復得的珍貴影像。
因為它曾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直到2013年,在南藝大的一次苗栗田野調查中,從經營廟會放映的業者倉庫裡發現了。不過這部分為三集的台語片,發現到的竟是客語發音的版本。
因此一部老片的重新出土,具有多重意義,可供後設研究討論。曾任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的井迎瑞教授,也因為多年來一直為影像保存修復不遺餘力,帶著團隊深入全台各地老戲院、廢棄片廠、沖印廠,甚至資源回收場,搶救老電影膠卷、重要文件與機具,獲得第十六屆台北電影獎的「卓越貢獻獎」。
修復人員慢工出細活,右邊是修復前,左邊是修復後。什麼該修掉,什麼要保留原樣,必須斟酌,像是左邊演員後方的飛蛾就不修。
如何保存影像是門需要耐性和前瞻性的學問,數位化雖然便利傳輸,但卻很不可靠,井迎瑞認為台灣必須留下一座傳統膠片沖印廠,來化解保存危機!
他們除了搶救電影也整理民間找不到機器放的家庭影帶,這些都是珍貴的文化記憶。不過井迎瑞這些年著力最多、最想做的,是如何替這些老影像創造出新意義!能夠跟新時代對話、成為陪伴新世代成長的一個智慧或經驗,而如今已累積了許多資產。工作團隊努力的整理老業者捐贈的戲服,一代女皇武則天、包青天這些紅極一時的戲劇還記得嗎?網路上找得到影像,比對劇中人的戲服,暫時都保存在南藝大。
蔡詩萍、院長 井迎瑞 |
一點一滴的累積,促成他正在南台灣籌畫電影博物館,來拉近老少民眾的距離。多年努力,端出成績,井迎瑞帶領的南藝大團隊總算讓外界正視「影像維護」的專業,且看未來他們如何為老資料建立新價值,豐富台灣的電影文化資產。南藝大學音像藝術學院井迎瑞院長在「文人政事」分享修復老影像創造新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