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收看說明

本節目除可衛星收看外,也可透過網路收看, 文人政事線上直播收看!!(請根據播出時間收看)

第446集 台灣歌謠的甘霖 鄧雨賢作曲經典歷久不衰(2015/9/2)

經典台語歌謠「望春風」傳唱超過一甲子,原創作曲人是被封為台灣民謠之父的鄧雨賢,代表作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季紅」、「月夜愁」和「雨夜花」,合稱「四月望雨」。










2015年適逢鄧雨賢一百一十歲冥誕,為了紀念他的音樂貢獻,家族後人也提供珍藏多年的絕版手稿和唱片,開辦特展。

特展首度完整呈現鄧雨賢所作「閒花嘆」珍貴手稿,在日治時期創作的鄧雨賢,已經巧妙運用西方樂理和技法,「閒花嘆」包含長笛、鋼琴、提琴、吉他等八種樂器譜,具備小樂團概念。

另外,由文夏唱紅的「十八姑娘」,其實改編自鄧雨賢1939年創作的「蕃社姑娘」,原曲為日文歌,到了1958年被改寫華語歌詞,定名「姑娘十八一朵花」;除了這些難能可貴的原稿,現場還有韻味十足的黑膠唱片及復古留聲機。

特展囊括鄧雨賢的創作以及生活,泛黃照片記錄鄧雨賢在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的點點滴滴,錄音室獨照、唱片簽名照,還有和作曲家江文也、吳成家等人合照。

蔡詩萍、華佩、鄧泰超

 









三十八歲就英年早逝的鄧雨賢,歌曲不斷被挖掘,追隨的群眾不斷擴充,更普及到年輕族群,名曲「望春風」改編譜多達五十多種,不僅流行歌壇人人傳唱,還被納入教科書,鄧雨賢的創作,展現無比魅力,證明其歷久不衰的經典。「文人政事」請到鄧雨賢音樂文化協會理事長鄧泰超、音樂總監華佩,分享鄧雨賢的創作。

第445集 藝術家返鄉創作特輯(2015/8/26)

「文人政事」介紹過許多藝術家,他們各自在不同領域展現天賦才華,讓台灣的藝術文化有豐富的面貌。今天的特輯,要特別介紹幾位仍定居在海外、或曾長時間旅居海外的藝術家,他們這幾年陸續回來台灣展出作品,跟民眾分享他們接受異文化養分後的創作成果。先從僑胞最多的美加地區看起,兩位定居紐約的僑胞藝術家楊識宏和陳龍斌。










藝術家跨領域創作,或者和異業結盟,也可能締造非凡效果。像旅居西雅圖的柯淑玲就讓畫布躍上伸展台;陶藝家游忠平嘗試多重疊釉,在作品上彩繪,讓作品充滿現代精神;還有移民加拿大的藝術家盧月鉛,則以豐厚的油畫底子,創作源於西方的彩蛋,深受觀迎。









歐洲是許多藝術家嚮往的地方,帶您看多次擔任法國藝術家沙龍評審委員的李元亨;以及旅居西班牙三十多年的畫家胡文賢,如何創作出意象與夢境。


介紹了幾位僑胞藝術家的作品後,再來介紹兩位多年旅居海外,不過已回到台灣家鄉創作的藝術家,一位是將沉重的銅雕表現的有風吹律動的莊靜雯;以及因為對古文明很有興趣,長期在南美發展的劉坤錦。


今天的藝術家返鄉創作特輯,讓我們欣賞到不同地區僑胞們多年來在異鄉生活、創作的感觸和成果;不論他們身在何處,台灣家鄉,永遠是他們最想念的地方。

第444集 郎靜山集錦詩畫意象 中西交流作品多樣(2015/8/19)

在朋友眼中沉靜和善的郎靜山,作品總是傳達出中式美學、一種世外桃源的寧靜氣息,而他一年四季長袍布鞋的溫文形像,成為他個人鮮明的標誌。

享壽一百零四歲的郎靜山,不喝酒不吸煙,最常被問到的問題除了攝影,就是如何養生。

 









什麼都吃,隨緣自在不勉強,就是郎靜山的養生之道。他特別喜歡黑白照片,用染色技法形成的咖啡色調,給人溫暖典雅的感覺,一如他的個性,即使管教子女也不會口出惡言。

郎靜山交遊廣闊,很重朋友,老友張大千、于右任等常被他攝入鏡頭,尤其是張大千最多。2015年國立歷史博物館與郎靜山藝術文化發展學會共同策劃「名家‧名流‧名士—郎靜山逝世廿週年攝影紀念展」,展出他五十多件作品。

這些人物的影像,在郎靜山在世時,絕大多數未曾發表,多半拍攝於五○年代初期。有的是郎靜山的舊識,一部分則是當時黨、政、軍、商、藝文各個層面的歷史大人物。

郎靜山一生中,攝影作品種類與主題很廣,寫實畫意風景、集錦攝影、人物、動物禽鳥、靜物都有。還有另一個充滿實驗性的系列—「影繪」(Photogram,受美國影像藝術家曼雷影響,郎靜山嘗試把不同的物品直接放在感光相紙上曝光,沒有經過相機的鏡頭,沒有明暗變化,沒有透視線條,效果卻很現代,呈現不一樣的趣味。

蔡詩萍、陳學聖、周以武

 








郎靜山的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他的作品留下很多啟發,也讓他不只是攝影家,還是一位在暗房中不斷實驗的畫家。「文人政事」再次專訪世新圖傳系副教授陳學聖與攝影家周以武,分享攝影大師郎靜山鮮明的人格特質及攝影風格。

第443集 郎靜山融合中國畫理 影響攝影藝術發展(2015/8/12)

一生為攝影藝術奮鬥的郎靜山,出入都穿著中式長袍、布鞋,這般仙風道骨模樣。這是他生前,在民國八十二年,於陽明山小油坑取景拍照的留影。

雖然郎靜山已過世二十年了,但他的形象、和他作品的意境,都令人過目難忘。

 








照相機,是西方發明的科學產物。出生在滿清末年的郎靜山,接受西方文明,但他將攝影融合中國的畫理。因為攝影寫實的本質,無法隨心所欲的經營位置,必須包容一些不喜歡或不適當的背景;但郎靜山作為一位追求藝術的知識分子,他研究相機所拍的山水,認為只要技巧得宜,會比傳統中國繪畫中的山水更逼真,更有感染力。

因此郎靜山在暗房裡,採用了攝影蒙太奇的技巧,把不同照片拼在一起,成為「集錦攝影」。

暗房是他的實驗室,靠得是熟練的技巧以及美學素養。他是從十幾歲的少年時代,就愛上了照相機,而書畫構圖則是從小培養的基礎。

郎靜山曾在上海擔任攝影記者,1930年代和兩位同好合組成「三友影會」,主要是想將作品送到國際沙龍,以提昇中國攝影界在國際藝壇的地位,同時宣傳中國的美好河山,改善國際形象。










1931年他以作品「柳絲下的搖船女」(又稱「柳蔭輕舟」)入選日本國際攝影沙龍;1934年,他把在黃山上所拍的兩張照片合為一張,這也是他個人第一件集錦攝影作品「春樹奇峰」,結果入選英國攝影沙龍,讓郎靜山逐漸在國際沙龍嶄露頭角。集錦攝影後來也成為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藝術手法。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郎靜山舉家遷往大後方四川。往來於上海、昆明、重慶各地,一邊從事新聞採訪,一邊研究集錦創作。直到1949年郎靜山應美國新聞處邀請到台灣參加影展,就此定居台灣,和大陸攝影同好在台北重新出發。1953年他在上海參與的「中國攝影學會」在台復會,由郎靜山擔任理事長,前後長達四十二年之久。

攝影對郎靜山來說,是興趣,也是文化傳承的責任。他辦過無數個展,國內外邀約不斷,他總是全力以赴。

蔡詩萍、陳學聖、周以武



他一百零四歲過世前一年半在文化大學舉辦書畫個展,當時即使年事已高,他仍有新作展出,精神讓人敬佩。作為以中國繪畫元素,應用到攝影上的藝術家,郎靜山是民初以來,將傳統國畫與西方現代媒介接軌的時代典範。世新圖傳系副教授陳學聖與攝影家周以武透過「文人政事」分享攝影大師郎靜山的集錦攝影。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