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收看說明

本節目除可衛星收看外,也可透過網路收看, 文人政事線上直播收看!!(請根據播出時間收看)

第385集 九十歲李奇茂過目即有 筆意畫見文化精髓(2014/7/2)

從八歲就開始畫畫的水墨大師李奇茂,筆下不論人物、畜獸、山水、民俗不同題材,他都是想什麼畫什麼,過目不忘,腦子就像一部照相機。

對照他當年在政戰時期畫的上百幅國父史蹟圖,和對台灣夜市廟會等的多方呈現。讓人感受到他數十年來的畫風,是隨著年紀和心境轉變,每張畫都是時代縮影。

 







雖然畫了「國父傳」可能會被戴上政治畫家的帽子,但對李奇茂來說,當年完成國父史畫,是他做過最對的事之一。也因為先以藝術角度來處理史畫,這些畫才不會像教科書,幾十年後再拿出來展,仍歷久彌新。

李奇茂的創作題材,都是他的生活經歷和觀察,早期作品他以熟悉的華北大地為題材,像草原放鷹、駿馬奔騰,讓觀者也看得暢快。

當然,對居住了幾十年給他藝術養分的台灣土地和人情,他有更深的體會。他畫得台南夜市,每張臉孔吃相都不同,眾生百態,若非在地觀察,如何能有此傳神描繪。

友人誇他雖然不會騎腳踏車,但畫的比會騎的人還好。這都要歸功於他的動態速寫功力。能夠過目不忘,還有透視能力,李奇茂的太太不禁也要對他這位天生畫家按讚。

李奇茂說藝術是高度的智慧,不是高度的技術,畫得很像只是技術。難怪他不論野性的、柔性的畫面處理,都能讓人感受到他想表達的意境。

這幾年,李奇茂熱中所謂「精神符號」系列,在創新的路上,重新再實踐齊白石那種將非眼見的具象,表現得巧妙而令人玩味的畫法!

蔡詩萍、水墨畫家 李奇茂










學無止盡,就算自己已成為大師了,聰明的李奇茂仍然努力不懈,不忘當年恩師提點,九十歲只是人生一個階段,他持續創作出的精神符號,令人期待。水墨畫家李奇茂在「文人政事」分享他的精神符號書畫新作。

第384集 梅丁衍尋梅啟事回顧展 嘲諷幽默提供反思(2014/6/25)

北美館展出台灣前衛藝術家梅丁衍的大型回顧展「尋梅啟事」,作品年代包括他大學時代的美術啟蒙期、在紐約留學接受異文化洗禮、開始追尋身分認同,直到返回台灣適逢「解嚴」初期、進一步對本土化現象的觀察創作。這三大時期近四十年的創作歷程,是他身為外省第二代個人身分認同的追尋,也是台灣民眾集體記憶的時代縮影。


梅丁衍的創作帶有達達藝術的反叛精神,他擅長透過舊時代生活物件的蒐集、挪用與改造,融入身分認同與政治生態,讓原本嚴肅的議題,充滿意在言外的嘲諷幽默。創造「似是而非」的視覺語言與藝術風格。

 








他這件名為「哀敦砥悌」,源自英文identity的作品,是具有變動性的,被北美館收藏以後,每隔一段時間展出就要更新,就像我們的邦交國名單一樣,蓋著的紅色錦旗原本是黑色的,但在經歷一些友邦為了錢、賣友求榮的斷交傷害後,梅丁衍給它換上紅色的。

梅丁衍觀察台灣是一個泛政治化的社會,不過大眾未必體察,也無支配和招架的能力。茫然的無力感,迫使大眾沉迷在物質的慣性消費中,遠高過精神與道德的追求。

梅丁衍認為,「濃厚的政治意識不斷地在歷史書寫中作梗,歷史本身夾雜著虛枉、偏頗與嘲諷」,都會發酵成為他的靈感。連我們從小認知的儒家思想,他也提出疑問。

許多歷史、政治與文化敘事的矛盾和荒誕,他都用梅式語彙來表現不可言說的現況。即使是較近罕見的貨車衝撞總統府事件,都成為他的創作題材。

梅丁衍不打算回應政治正確的提問,也不打算昭示任何藝術本身未解的課題。他在意的是如何在歷史、現實與大眾之間找到一條足夠出聲的管道。

蔡詩萍、藝術家 梅丁衍
 

 








經由他多年來的蒐集記錄、觀察和反思,「尋梅啟事」回顧展,不只呈現了他自身尋找「認同」的獨到見解,也是提供台灣民眾回顧過去、重新思考的歷史辯證。藝術家梅丁衍透過「文人政事」分享他的「尋梅啟事」。

第383集 薰衣草「好好」微藝廊 進駐甲仙推山城之美(2014/6/18)

春末夏初,南台灣的空氣出現炎熱感,但是來到甲仙,街道上拂著微風,就算是柏油馬路,依舊能聽到淡淡的蟲鳴鳥叫,三十二度的暑氣和黏膩,一掃而空。

一杯咖啡,配上青山綠樹徐徐風,在甲仙,這樣的愜意生活,俯拾即是,穿著紫色T-shirt,清湯掛麵素淨造型的女生,大家或許不陌生,她是薰衣草森林創辦人林庭妃,會出現在高雄甲仙,是因為薰衣草森林的第六個品牌,「好好」,在甲仙落根。


好好甲仙和薰衣草集團旗下其他餐飲品牌,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它是一個簡約的微型藝文空間,一條粗麻繩從鏡子那頭,延伸到地板,引用了楊力州導演「拔一條河」 的電影意念,牆上掛著一張張劇照,孩子聲嘶力竭的拔河、外籍新娘搭小貨車,準備去拍婚紗照,呈現出甲仙人文土親的純樸面向,雖然電影下檔了,但是在好好甲仙,依舊能看到這小鎮上的土地厚度和人情溫度。












藝文作品在好好裡面展演,用圖片和照片來說關於甲仙的故事,吸引觀光客、遊客到這兒來互動,然後再把所見所聞帶出去,推廣甲仙的物美人親,林庭妃說,八八風災過後,甲仙變得蕭條,將近三分之一人口外移,快四年過去,仍舊嗅不到復甦,所以她決定當那隻推手。

鼓勵遊子歸返,目的是要讓甲仙人或者瞭解甲仙的人,來宣傳甲仙之美,這是好好聘用歸鄉人的概念,筱雅是好好甲仙第一批歸鄉人,風災過後她選擇留在甲仙當社工,深耕和甲仙人的感情,變成他們的一分子,每當有外地人來,她就像個導覽人員,滔滔不絕。

談到當地人對於好好甲仙的善待,林庭妃笑得眼睛瞇成一條線,對她來說,好好在甲仙踩下腳步,不只了卻她的心願,同時又完成和慧君共有的夢想。

蔡詩萍、薰衣草集團創辦人 林庭妃

   











希望台灣更好的使命感,從中部推進到南部,從新社致力到甲仙,歷經大自然無情摧殘的高雄山城,在林庭妃和薰衣草集團的努力之下,變得「好好」。薰衣草集團創辦人林庭妃在「文人政事」分享好好甲仙的微藝廊、微策展、微食堂。

第382集 歷經傳統巧雕抽象 沈培澤教學相長展創意(2014/6/11)

木雕家沈培澤國中畢業後,就到工廠當學徒,陸續在不同領域的木雕工廠裡邊做邊學,學到了多元技法。在總爺藝文中心展出的這些作品,就是沈培澤累積漢式雕刻的寫意、明式傢俱的簡潔以及日本傢俱講究細膩寫實等特色,所展現出來的功力。 

這一系列抽象作品,除了有別於傳統,還深具愛木惜物的環保概念。剩下的材料、或有蛀洞瑕疵的木料,沈培澤都可以巧妙運用。










早期三義的木雕多以花鳥、動物與佛像居多,沈培澤剛開始也迎合傳統市場去做,但一方面也開始以天然巧雕為創作。那時因為不是主流路線,他單打獨鬥很辛苦,不過,在產業萎縮之後,他的創作的生存空間反而大於傳統。

工作室裡的每一塊木料,沈培澤都看得很仔細,審視如何保留它的天然美形,加上局部巧雕。

從傳統到現代不是一夕之間,技術和美感都是經年累積。雕「桐花戀」,好像是在寫日記。

雖然時間不夠用,但沈培澤還是不斷到學校進俢,也很樂意教學生。因為他擔心年輕學子的基本功不夠。

蔡詩萍、木雕家 沈培澤











沈培澤的信心來自扎實的技術累積和與時俱進的充電學習,在有限的時間裡,他不會放棄教學,就怕技藝失傳、不進則退,這份木雕工作,是他的志趣、也是薪傳責任。木雕家沈培澤在「文人政事」分享他的木雕路。

總網頁瀏覽量